《天之驕子》回歸 再剖曹魏“二世之爭”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高凱)21日晚,北京人藝古裝大戲《天之驕子》再度登上首都劇院的舞臺,曹植七步成詩充滿戲劇性的歷史情景以另一種角度和方式再度被呈現在觀眾面前。
雖然歷史上對曹植七步成詩的情境尚存爭議,但其作為戲劇性的一幕一直流傳至今。這樣一個千古詩人,一向被後人寄予對其才華的仰慕和對其命運的悲嘆。而曹丕卻因“兄逼弟”被冠以心胸狹窄,兇狠殘暴的惡名。
在《天之驕子》中,從編劇到導演都放棄了對歷史人物以往的固有印象,開闢新的視角,從曹操選才,到兄弟相爭,都放棄正反兩派的爭鬥,而是從人生定位不同,才會走向不同的道路這一角度去表現——“能作梁的作梁,能作柱的作柱,不能作梁作柱的當柴燒。”
而曹丕與曹植的較量,誰是豆誰是萁,也引人深思,該劇導演唐燁解讀道,“曹植成就了曹丕的帝王之位,但同時曹丕也成就了曹植的詩人之名。他們之間的故事,很值得人深思。”
為體現這一主題,作者也在劇中有一個神來之筆,對應曹植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也作七步詩“正是同根生,焚身何足惜。”由此可見雙方的較量,更具另一番深意。
“有些劇本是可以看的,有些劇本是可以讀的,而有些劇本是可以演的。郭先生的劇本就是可以看可以讀也可以演的。我們從這個劇本上看見了文學性的回歸。”導演唐燁如此評價郭啟宏所寫的《天之驕子》。
作為著名作家郭啟宏的“文人三部曲”之一,《天之驕子》與另外兩部戲《李白》《知己》一樣,聚焦古代知識分子命運,而其語言中的現代感和西方戲劇式的詩意浪漫依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對於該劇的臺詞呈現,唐燁説,最怕演員在舞臺上不是説話,而是吟誦,這樣觀眾聽起來就會是一個腔調。“就比如曹丕最後跟弟弟曹植在父親面前的一段對話,每一句話的字重音都不一樣,不是一個節奏和腔調。人物的情感與性格都體現在這一字一句當中了。”
2013年初,《天之驕子》以全新陣容重排上演,一批青年演員走向舞臺中央,飾演曹植的劉輝、飾演曹丕的鄒健、飾演甄氏的孫琳、飾演曹彰的李珀等人還是十足的新面孔,他們同時接過這樣一部歷史大戲,曾經備受矚目。
從昨晚本輪的首演來看,幾位主演在五年之後更顯從容沉穩。
“我們演故事其實是演人,故事是古代的,但人是穿越古今的,人性的內核是一樣的,這也是觀眾能産生共鳴的原因。”唐燁説。
據悉,本輪《天之驕子》將演至9月26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