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財實踐分隊:感受木雕文化傳承
浙財實踐分隊:感受木雕文化傳承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時值暑假,尋訪古跡,展示技藝,研究文化傳承,進行志願服務……開發區的大學師生們展開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浙財實踐分隊:
感受木雕文化傳承
近日,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走近東陽木雕”實踐團隊來到金華東陽,開展為期3天的實地調研活動。
被譽為“國之瑰寶”的東陽木雕,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但如今這項技術的傳承岌岌可危。浙財大人文學院章立峰老師帶領7名同學進行“參觀、尋根、實地探訪”實踐活動。通過參觀博物館,拜訪木雕大師,走進工廠,讓學生了解東陽木雕的藝術之美,並探討改善木雕的傳承現狀。
章立峰老師說,無論是東陽木雕,還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現代文明充斥的時代中傳承創新,離不開手工藝人的初心和堅守。為此,隊員們重點採訪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黃志勤師傅。“木雕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能堅持下來的更少。”黃師傅說,學木雕考驗耐力與恆心,希望更多天資聰穎的年輕人能加入到木雕行業中,把木雕工藝發揚光大。
在禦乾堂,隊員們走進工廠車間,跟蹤記錄了一根木頭如何打造為紅木家具的全過程。隊員們了解到,目前東陽木雕主要運用于紅木家具制作。為了讓木雕走向現代但不失傳統韻味,適應現代審美需求,禦乾堂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木雕工藝人員對家具進行精雕細琢,最後走入尋常百姓家。
而當下東陽木雕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傳承人老齡化,如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值得思索。
實踐隊員們嘗試給出解決建議。隊長吳明珠認為:“東陽木雕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就是傳統工藝的人文情懷與匠人精神。可是我們對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傳播做得還不夠。或許,東陽木雕可以完善特有的品牌創作,同時利用互聯網媒介進行宣傳,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一起推進它的發展。”
本報記者 阮飛霞
通訊員 鄭曉涵 趙蕾
阮飛霞
[責任編輯:楊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