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湖口老藝人的木船夢:“江湖帆影”間的詩和遠方
【奮鬥的中國人】“江湖帆影”間的詩和遠方——記江西湖口縣老藝人劉興林的木船夢
央廣網九江7月17日消息(記者李竟成 通訊員李學華 張玉)“長波萬頃闊,大舸一帆輕。靜唱村漁樂,斜飛渚雁驚。”古人的詩句,印證了黃金水道鄱陽湖是船的故鄉。
“湖口縣地處江湖交匯處,素有‘江湖鎖鑰、三省通衢’之稱。千帆競渡、百舸爭流,過往于鄱陽湖口的船只也是千姿百態。木已成舟、蘇東坡月夜泛舟探石鐘山、白居易船遇琵琶女、朱元璋大戰鄱陽湖,這些成語及歷史典故無不與舟船有關……”湖口木船制造老藝人劉興林娓娓道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口,因長江與鄱陽湖唯一交匯口而得名,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的城市。擺渡、捕魚、商貿……都離不開一種工具,那就是船。船在當地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據考證,船在湖口有著4000余年的歷史。從古代的木質帆船到如今的機械鋼船,其發展史記錄了時代年輪,見證了崢嶸歲月。隨著時代書頁的翻轉,塑鋼與合金材料逐漸代替了木質造船材料,“江湖帆影”已成為詩和遠方,人們對古代木質帆船的傳統制造工藝的記憶幾近模糊。健在的傳統木船制造師傅大多年事已高,年輕人對木船制造技藝不感興趣,容實用性與唯美性于一體木船制造業也隨之而去,傳承堪憂。
心中有夢 敢于追夢
出生于1945年的劉興林,十六七歲開始就跟著師傅沈六喜學習制造木船,隨著年歲的老去,越發對木船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2012年,他謝絕浙江造船公司的重金挽留,遞交了6次辭職申請,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湖口縣,開始他“追憶消逝的檣桅”的夢想之旅。
路過位于石鐘山邊上的湖口美術館,總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樟木香撲鼻而來。循香而去,在美術館的二樓,劉興林老人在不足50平米的“工作室”精雕細琢著他的木船模型。“家鄉永遠是我的根,我熱愛家鄉的大江大湖,面對江湖漸行漸遠的傳統船只,我幾度迷茫,幾度憂傷……”談起過往的歲月,劉興林意味深長地談起了內心的感受。幾十年來,劉興林在圓夢的道路上付出的辛酸苦辣比想象的還要翻倍。“起初當全家不理解時,我真的感覺自己是在孤軍奮戰,心里很不是滋味。”劉興林補充道。
工匠精神 以示初心
劉興林的工作室里擺放著許多做工精良的木船模型,幾乎每天他和他的徒弟都在工作室里忙活。終于,功夫不負有人心。2018年春季,喜訊伴隨著和煦的春風,從省城南昌傳來:湖口木船制造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喜訊後,千帆競渡的壯觀場面倣佛就在我眼前上演。那幾天是我最高興的,感覺吃飯都特別香。申報路上,真誠地感謝縣委、政府和文化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回憶起當時的感受,劉興林有感而發。
年過古稀的劉興林還在為傳統木船制造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努力。5月15日,初夏的湖口驕陽似火,劉興林早就在為“排底栽梁”——造船開工儀式忙開了。年邁的劉興林盡顯精氣神,思路清晰,安排的所有儀式流程井然有序。選材、鋸木、搬運……上午10時許,造船開工儀式在鄱陽湖畔城山鎮南湖村水域舉行。祭仙人、敬河神、喝彩……一個個環節、一道道工序,劉興林不茍言笑、細致入微的態度,令所有在場的人為之感動。
乘風破浪 駛向遠方
耗時近1個月,一艘長8.5米,寬1.76米,桅桿高8米多,能夠承重20人,載重2噸的木帆船已完工。6月12日上午11時,鄱陽湖畔、鞋山水域的城山鎮南湖村湖灘,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用傳統木船制作技藝制造的木帆船正在舉行下水試航儀式。“嗨喲、嗨喲……”隨著響亮的號子聲響起,幾十名群眾同時發力,前拉後推,把木船一點點滑向水中,直至完全入水。“這艘木帆船目前是江西省首艘用傳統木船制作技藝新制造,有風帆、槳、舵的防古復原木帆船。今天下水試航成功,達到設計要求,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和自豪,也對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充滿信心。”木帆船下水試航成功,站在岸邊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湖口木船制造傳承人劉興林笑得格外燦爛。
“在沿海造船20余年,我發現那些城市融合地方特色和文化資源進行開發非常成功。我從小生長在江湖邊,從事造船業五六十年。湖口坐擁獨特的舟船文化和江湖山水,完全可以吸引在外的企業家和‘創客’來開發文化旅遊產業,創辦‘舟船文化博覽城’。坐在倣古遊船畫舫上,觀江湖兩色、遊鞋山仙島、聽青陽古腔、舞湖口草龍、品湖口小吃……”劉興林興致勃勃地暢談著他的美好設想。如今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將湖口健在的木船制造師傅聚攏起來,找個作坊多造些精美的船模,做成旅遊商品或吸引客商前來投資開發,讓湖口木船制造這門古老的技藝如江湖之水奔騰不絕。
從2013年至今,20多條條精美的船模見證了劉興林對木船制造技藝的孜孜以求。船模桅桿船帆上“乘風破浪、一帆風順”幾個大字,寄托了劉興林心中的美好祝福和願望。
[責任編輯:楊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