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遞上一張文化金名片
向世界遞上一張文化金名片
“如果説26年前第一次來的時候,上海是黑白膠片的老電影,那現在的上海就是彩色大片。”在上海大劇院的臺階下,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埃裏·弗雷茂扶了扶眼鏡,拾階而上。
他的前方,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地標建築,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所在地。這一次到訪上海國際電影節,弗雷茂是為了更多地了解中國電影,認識更多的中國電影人而來的,上海這座城市豐富的肌理也令他著迷。“我是帶著合作的願望來的。在全世界的電影節格局中,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地位正迅速上升,面臨著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電影國家之一。”弗雷茂感慨,“上海有這麼好的電影節、電影院和電影博物館,這對熱愛電影的人來説,是一件幸運的事,任何人也無法忽視。”
這也是越來越多全球電影人共同的感受——6月的上海,因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而成為世界矚目的光影之都。自1993年創辦以來,作為中國唯一的、全球15個國際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的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參展影片數、放映場所數、觀眾人次等指標上均位居國際A類電影節前列。今年已步入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又為自己設定了新目標:未來三年,力爭躋身綜合實力前三。
可以説,上海電影與電影節在這座城市的生長,是中國電影成長史的一個縮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觀察和理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個窗口,是中國向世界遞上的一張文化金名片。誕生於改革開放澎湃浪潮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時代的寬廣河流中一路壯大前行,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後舉行的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又以新時代再出發的精神狀態,不斷創新辦節機制,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秉持對傳統與創新的尊崇、對表達與聆聽的熱情、對交流與合作的真誠、對匠心和初心的求索,在光影之間書寫新的時代故事。
窗口和“碼頭” 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場
6月25日,為期十天的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金爵獎獲獎影片展映中徐徐落幕。本屆電影節共展映中外影片492部,放映1600多場,觀眾購票數達46萬餘張。影迷的熱情,特別是年輕人的參與,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引以為豪的底氣所在。
上海一直擁有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1895年12月底,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市中心的咖啡館放映了他們拍攝的電影《火車進站》等短片,標誌著電影的誕生。半年之後,《火車進站》等影片就遠渡重洋來到上海,在虹口區的徐園,人們第一次看到了“西洋戲”。上海與電影的緣分就此綿延至今。
時光荏苒122載,上海提出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作為一張特別的文化名片,擁有豐厚積累的上海電影創作和産業發展,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進一步提升,也被期待體現一種特殊的助力乃至撬動作用。
在很多人眼中,上海國際電影節有一種特殊的氣質,體現著這座城市最本質的精神——開放與規範,成就著這座城市的豐滿色調。在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穩步邁進的今天,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在形成具有獨特標識的品牌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這是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是一個積聚力量的文化碼頭。今年的電影節徵集到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名影片3447部,比去年的2528部報名影片跳躍式地增加了近千部。國際展映板塊,492部中外優秀影片被列入30個不同的主題單元,在上海的45家影院放映,除了剛獲戛納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等一批最新熱門影片,還有謝晉、路易斯·布努埃爾、詹姆斯·卡梅隆等中外電影大師的經典作品。“向大師致敬”、SIFF經典、4K修復、官方推薦、多元視角等影迷耳熟能詳的單元,充分展現了世界電影的動態和各國文化的多元,從縱橫兩個軸線的策展佈局,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觀影選擇。
首映機制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屆電影節展映影片,共有47部為世界首映、24部國際首映、84部亞洲首映、118部中國首映。首映機制讓中國優秀電影借助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向國際,讓世界優秀作品從這個平臺被中國觀眾認識,通過“文化大碼頭”的集聚效應,打造首發、首映、首展的“上海主場”,也體現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塊金字招牌的國際綜合影響力和面向未來的文化自信。
電影節期間舉辦的“永遠的畫面——改革開放四十年電影海報展”和“光影四十——改革開放四十年電影展映”活動中,205張海報和一段段電影片花,勾勒出四十年中國電影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發展脈絡。這是上海國際電影節迅速崛起的堅實背景。本屆電影節期間,著名導演謝晉生前執導的唯一喜劇片《大李小李和老李》,被重新製作了滬語配音版,生活氣息撲面而來;4K修復版《畫魂》的故事被導演黃蜀芹搬上銀幕後,拂去歲月蒙塵;《護士日記》的2K修復版首映,讓觀眾在“小燕子,穿花衣”的歌聲中進行一次時空穿越……這是上海電影多年積蓄的力量。
在文藝評論家毛時安眼中,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國家電影戰略發展謀篇佈局的重要篇章,“中國電影與中國改革開放一起,以嶄新的形象和氣質,在世界崛起”。如今,歷經25年打磨,上海國際電影節依託中國電影産業的日趨成熟,不斷充實辦節內涵,展露蓬勃朝氣。
平臺與樞紐 面向未來的中國電影
一個合作共贏的平臺,對於每一個參與者都有極大的吸引力。前不久,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新成立的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指定成員,大大提升了在國際組織中的專業話語權。
在連續多年開展“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的基礎上,上海國際電影節通過常態性的穿針引線,主動與沿線國家電影同行編織互通互鑒的合作之網,得到各國同行熱烈響應。本屆電影節共收到來自“一帶一路”沿線49個國家1369部報名參賽參展的作品,共選出154部影片列入金爵獎競賽和展映單元;有26個沿線國家的電影節機構帶來了26部最新優秀影片,在今年首次創辦的“一帶一路”電影周集中展映。本屆電影節首日,來自29個國家的31家電影節機構,聯合簽約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促使上海國際電影節在落實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努力之中,産生推動上海成為國際文化交流樞紐城市的效應。
“一帶一路”電影週期間,各國電影節機構代表、電影劇組演職人員、電影公司的買家賣家、電影媒體記者等,出沒于影院、市場、論壇、發佈會,與中國同行積極交流,相互溝通、推介産業,一個個合作創意和計劃,也在交流中逐漸形成。電影節的觀眾在這些具有獨特人文風情的影片觀摩中,了解那些人、那些事所展現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文化的相通相融,就這樣潛移默化地發生了。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面向未來的中國電影如何發展?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11場金爵電影論壇上,這個問題時常被現場嘉賓提及,來自國內外的電影界專業資深人士就此展開對話。“電影工業化之路”聚焦産業升級,通過與世界頂尖電影工業水準的對標,探索符合中國電影發展的工業化、專業化之路;“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電影的變革與發展,發佈《2018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向全球電影人介紹了中國電影市場多元化、細分化的現狀;“中國電影新力量:我的2035”由一批在影壇嶄露鋒芒的優秀青年影人,從不同側面展望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的未來;“消費升級下的電影發行新渠道”探尋在新的産業環境下電影應該如何找到對的觀眾;戲曲電影論壇更是邀集一批知名演員、導演,為戲曲電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出謀劃策。
中國電影産業正在從粗放型的發展,逐漸轉為精細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如果説金爵電影論壇搭建起的平臺,是以敏銳的嗅覺和前瞻性的思考,為中外電影人提供交流對話、啟發思路的絕佳機會,那麼,在上海展覽中心的電影市場首度設立的國際合拍片市場,則為中外電影人開展項目合作創造了務實聯動的平臺。今年,293家各國電影機構在電影市場設展,舉辦了“一帶一路”主題館項目推廣、國際合拍片交流、拍攝圖書等活動。電影項目創投舉行了電影項目培訓會、電影項目路演、製片人洽談會等一系列活動,共促成700多場項目進行洽談,一大批新人新作的合作由此開始。電影市場的活躍,也體現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助力中國電影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平臺責任。
支點與龍頭 一業強帶動多業興
掃描一張景點照,手機上便會“跳”出一段視頻,以多角度的拍攝,帶觀看者“走”入圖中。提供如此酷炫體驗的,並非時髦的旅遊類圖書,而是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首發的2018版《上海影視拍攝指南》。
已連續4年編制、不斷更新的這本指南,詳盡介紹了上海影視産業的政策和環境,以及覆蓋上海16個區的影視攝製服務工作站和近200個影視拍攝取景地,為眾多影視作品集聚上海、展示上海提供精細服務。指南的內容,體現了“上海服務”的內涵,而制訂指南的本意,更呈現了上海服務全國、服務世界電影産業的一片溫暖之心。
“來上海拍攝的劇組,多是衝著上海活力四射的都市魅力而來。”上海市廣播影視製作業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于志慶常常與劇組打交道,他説,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劇組將上海作為理想取景地,將上海這座城市蒸蒸日上、豐富多彩的真實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看來:“影視産業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著力點,抓住振興上海影視産業這個龍頭,能夠取得一業強、多業興的顯著效果。”在上海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打造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和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佈局中,上海國際電影節正以自身的努力以及與方方面面的聯動,推進“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打響。
“上海製造”歷來有服務全國的傳統,當年的上海産品、人才輸送到全國,形成良好口碑。如今的上海為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也在進行著電影産品、電影人才的生産、培育和輸送,用一些電影人的話來説:“上海是在製造電影的未來。”
推動新人新作走向成熟,上海國際電影節構築階梯式培育孵化體系,在辦節實踐中結出了“上海製造”的豐碩果實。一大批電影的新人新作,歷經上海國際電影節各個環節的打磨,被刻上了“上海製造”的印記,正在或已經在中國、亞洲甚至更大的範圍釋放著更大的能量。
電影節是行業的盛會,也是影迷的節日。電影節本身,就是服務産業、服務專業、服務觀眾的大平臺。透過上海國際電影節,可以了解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電影創作動向、産業資訊,這個平臺更是上海電影界發佈最新規劃、政策的窗口。松江區“科技影都”計劃在本屆電影節期間一經發佈,馬上引起業界關注。這個旨在落實上海“文創50條”和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的實施計劃,將集聚大批新穎影視製作機構,推動影視産業“上海製造”的能級提升。
而戲曲電影的“上海製造”,更是本屆電影節的一大亮點。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世界首映,首部3D昆劇電影《景陽鐘》和首部3D越劇電影《西廂記》、修復版越劇電影《紅樓夢》等亮相戲曲展映單元,都鮮明體現了“上海製造”的品牌烙印。
(本報上海6月25日電 本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