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秦俑考古發掘拓荒者趙康民逝世 曾修復第一尊秦俑

2018年05月31日 13:58:00來源:西安晚報

  別了,秦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

  臨潼博物館首任館長趙康民逝世 他修復了第一尊秦俑並命名“秦代武士俑”

  人物連結

  趙康民,1936年生,臨潼博物館首任館長,1990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秦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陜西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從事文博考古工作40餘年,發現、參加、主持、發掘姜寨原始聚落遺址、秦兵馬俑一號坑、秦始皇陵便殿遺址、秦始皇陵馬廄坑、唐華清宮禦湯遺址、唐慶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宮、關山唐墓、明劉懋石室墓等。撰寫出版專著有《驪山風物趣話》《驪山勝跡》《臨潼縣誌·文物志》《臨潼碑石》等。

  一人,擇一事,終一生。

  5月30日,考古學家趙康民老師辭世整兩周。這14天,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每天都在面對熙來攘往的遊客,但最早為它們命名並進行修復的人——臨潼博物館首任館長趙康民卻再也不能看它們一眼了。

  自述與秦俑相遇三生有幸

  5月16日晚9時30分,趙康民老師因病去世,享年82歲。 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在他曾長時間任職的臨潼博物館裏,陳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釐米厚的趙康民老師的手稿,其中他這樣描述自己與秦俑的緣分。

  “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我有幸率先科學地發現、鑒定、修復、命名和試掘秦俑一號坑,揭開了這個龐大的秦王朝地下王國軍陣的秘密,可謂三生有幸……”

  老人硬朗、工整如字帖般的筆記,仿佛還帶著他生前嚴於治學、探究歷史的氣質。看著這些手稿,梁方心情複雜,“老館長再也看不到這些文字變成鉛字了,這都是他窮盡畢生所學撰寫的文字。”在梁方的記憶中,老人去世前一個多月,還到博物館來抄新收的唐代石碑上的文字,他與文物可謂相伴終生。

  如今在臨潼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中,第一組展品就是4件兵馬俑,臨潼博物館館長牛江濤介紹,其中3件輕裝武士俑就是當年打井時拉回來的殘片,被趙館長親手修復的第一批出土兵馬俑。

  很少有人知道,在距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遠的這個區級博物館裏,藏著第一批出土的兵馬俑,他們是世界奇跡的索引。

  三天粘起兩個武士俑

  “‘老趙,你趕快來,西楊打井打出好多瓦人,頭比真人頭還大,還有銅箭頭和鉛磚等。’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使我又驚又喜,憑著銅箭頭和鉛磚,我當即武斷為秦武士陶俑陪葬坑。於是我立即對副館長王進成和丁耀祖説:‘快走……’”

  在趙康民留下的手稿中,他如此描述聽到“瓦人”出土後就已經做了大致的判斷。事實證明,這個判斷並非“武斷”,而是相當準確。

  初見兵馬俑的場面,趙康民是這樣記載的:“楊培彥(打井的農民)領我們看完出土的秦磚,又領我們到了井邊看現場,現場一片狼藉,殘俑橫七豎八,柿樹上架著俑頭;麥田旁立著殘俑,戴著破草帽嚇麻雀;紅燒土上立著殘俑,俑前香煙嫋嫋,殘燭在燃燒,紙灰遍地……”

  後來這些被當地村民當做“瓦盆爺”的東西,被清理現場後,裝上三輛架子車,送到了臨潼縣文化館。趙康民當晚就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隨後用環氧樹脂膠粘接,殘缺處用石膏填補,連續三天,終於粘起兩個武士俑。

  他為“瓦人”命名“秦代武士俑”

  時任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回臨潼探親期間,看到了趙康民修復的兵馬俑,後來寫成題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況反映,交給《人民日報》內參,隨即引起了中央領導重視。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隊正式進駐西楊村考古工地,趙康民與袁仲一、屈鴻鈞、崔漢林等人成為揭開秦陵陪葬坑之謎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

  牛江濤説:“秦俑的價值是趙館長經過一番研究後認識到的,趙館長將收集到的破碎瓦片進行拼對,修復了第一尊秦俑,還給它命名‘秦代武士俑’,‘秦俑’一詞就是從這演化而來的。”

  年事已高時仍研究著書

  已經退休多年的李美俠是臨潼博物館此前的陳列部主任,彼時趙康民是館長。他們一起共事了20多年,于2000年左右先後退休。

  趙康民離世的消息,讓李美俠很難受,她説:“我現在還時常能想起來趙館長一個人蹲在文物庫房中,面對上千片陶片拼對、修復陶馬的樣子。3個多月時間,他一蹲就是一上午,有時候給他拿個凳子,他也不坐,好像和文物在一起,他就進入了忘我狀態。”

  説起自己敬仰的老師,李美俠眼睛濕潤了,“他真是一個把生命交給了考古的人。”在李美俠的記憶中,精瘦的趙康民最常吃的午飯是饅頭夾生辣子,如果有時間他會切上一點鹹菜一起夾在饅頭裏。在生活上,趙康民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考古、研究以及和他生命交織在一起的“秦俑”。

  採訪時,好幾位臨潼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手機中都有趙康民的照片,有之前的考古工作照、有後來伏案寫作的、也有老年在博物館的。在大家的印象中,趙康民在文博崗位上一幹就是40多年,以博物館為家,以考古工作為事業。雖年事已高,但仍牽掛著臨潼博物館的發展,孜孜不倦地研究著書。

  一生追逐歷史的腳印

  今年4月,梁方曾接到趙康民的電話,讓她去家裏拿本書,那是老人為自己一生的考古生涯做的莊嚴總結。

  在梁方拿到的,趙康民編著《考古生涯》的扉頁上,82歲的老人寫道:“考古生涯四三春,花甲又五退休歸……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得金。”梁方説她從字裏行間能讀懂老館長對考古的情誼。

  這本書不僅收錄了趙康民參與姜寨遺址考古發現、西周第一器利簋的發掘、秦始皇兵馬俑坑的發掘、唐華清宮禦湯遺址的發掘,以及唐慶山寺舍利塔地宮發掘的文字記錄,還收錄了數十篇老人的研究文章。現在梁方只能拿著這本書去和老人“對話”了,她説:“參加追悼會那天,我淚流不止,老師走了,先生走了!”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官網上,記者看到5月24日,官網發佈“深切緬懷趙康民先生”一文中這樣寫道:趙康民不僅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發現和認識秦兵馬俑的人,同時也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之一。

  牛江濤説,老人彌留之際曾囑咐家人,身後事不要大操大辦。李美俠説:“這是趙館長的風格,他一生淡泊名利,一生追逐歷史的腳印。”

  首席記者 張佳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