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外“漢語熱”背後的“中國熱”

2018年05月31日 10:21: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魏萬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執行教授,曾任波蘭格但斯克大學孔子學院首任中方院長)

  近年來,關於漢語在各國持續升溫的報道不斷見諸國內外媒體。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語言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也日益成為民族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海外“漢語熱”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合作共贏、大國擔當和文化自信的國際魅力。

  互利共贏是重要動力

  漢語難學,但擋不住學習的熱情,海外漢語熱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幅度提升,經濟上的互利共贏是推動海外漢語熱的根本動力。

  首先,海外中資企業對熟悉漢語的當地員工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對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説,懂漢語的員工在錄用和薪酬方面往往都具有較大優勢。擇業方面的語言優勢以引領和示範作用影響著海外青年的外語學習選擇。

  其次,中國遊客海外旅遊數量屢破新高,而且展現出強大的消費能力,“學説中國話”成為外國商鋪每天必須面對的市場現實。經濟搭臺,文化唱戲,一些從業人員開始有意識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甚至文化傳統。

  2017年,中國國慶節曾被譽為“世界的中國日”,中國遊客驚奇地發現,在海外很多商店門口用漢語寫著“本店可以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甚至外籍店員也用流利的普通話進行導購。即便還無法與中國遊客進行流暢的交流,但一些簡單的漢語問候語,如“你好”“謝謝”“再見”等,各種膚色的外國人都能用得非常嫺熟,讓人倍感親切。

  同時,一些有遠見的海外家庭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著手培養下一代的漢語語言能力,認為掌握漢語能讓孩子站在更好的起點。由於學習漢語的主要難點是漢字識別和四聲發音,需要耳濡目染,因此懂漢語的家政服務人員格外受歡迎,成為高級私教,收入明顯高於普通家政服務人員。為了保持不間斷的漢語語言學習環境,這些家庭還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智慧語音服務或其他支援中外互譯的手機軟體。

  孔子學院是助推器

  從2004年3個國家3所孔子學院起步,14年來,全球已有140多個國家設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的快速發展,已然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近年來,海外孔子學院正處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的轉型期,規範化程度越來越高。孔子學院主要依託所在國大學資源,促使漢語進入大學課程設置體系,以特色文化活動、獎勵機制等吸引學生,通過培養本土教師來實現漢語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孔子學院在海外漢語課程設計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針對學生漢語水準的不同層次開設零基礎班、中級班、高級班,配合已譯成所在國語言的漢語教材,實施師生有效互動的場景教學。同時,孔子學院積極拓展中小學教學點,走進老年大學,針對不同群體特點開設不同特色課程,實施具有不同側重點的教學計劃,比如對商務、旅遊、中醫、音樂等特色課程主要採取任務型教學,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模擬場景的任務實踐中增強信心,確保學以致用。

  隨著合辦孔子學院的中外兩所大學形成共同體後,中外青年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入,推動漢語熱向更深層次發展。在國家漢辦的常態項目支援下,通過各種形式的冬令營和夏令營來華訪問項目,專家巡講、文藝巡演、文化展演三巡項目,中國政府獎助學金、海外漢語橋項目的資助等,中外優秀學生和青年社團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擴大,加深了友誼,拓展了國際視野,啟發他們從新的角度思考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文化自信是底氣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越來越體現出大國應有的擔當。中國的和平崛起不以武力干涉等謀求霸權,而是以“合作共贏”方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贊同。

  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與中國加強交往與合作,就必須了解支撐中國不斷前行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吸收了外來文化構築起來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其核心特質是合作對話,而不是零和博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了解漢語才能了解中國文化,進而才能充分理解“人能群,彼不能群”的休戚與共、合作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文化的人本思維將成為海外漢語熱未來關注的深層次課題。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30日 12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