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皇宮內設編輯部 宋代廣州也有“報紙”粉絲

2018年05月25日 09:19:00來源:廣州日報

  人聲鼎沸的茶樓,人們一邊享受著“一盅兩件”的美味,一邊慢悠悠地看著報紙,度過一個閒適的早晨,是讓無數報人心存溫暖的城市記憶。不過,若我告訴你,早在近一千年前的廣州城裏,街上已有賣報的檔口,坊間也出現了忠實的“報粉”,你是不是會有幾許驚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

  官 辦 報 紙

  皇宮內設編輯部 千里驛送到嶺南

  看到這個標題,讀者也許會驚訝地問:“宋代廣州就已經有了報紙?那可是近一千年前的事哎,你不是在誇大其詞吧?”其實,近一千年的廣州城,既有官辦報紙,也有民辦小報,這是許多報業史學家的共識,並非我的一家之言,更沒有誇張的意思。

  驛站兵丁 火速傳送

  先講宋代的官辦報紙,説起來你可能不信,其“編輯部”不在別的地方,恰恰在皇宮內,這待遇夠高吧?官辦報紙的“編輯”個個都是官員,那時叫做進奏官,負責向地方各州通報朝廷的各種動態。其實,宋代初年,進奏官是由各州派駐京城的,各自有辦公地點,進奏官負責向皇帝進呈地方大員的奏章,又把皇帝的批復以及朝廷的各種動態定時編寫成文,通過驛站送回地方,按官員級別發行傳閱。這份文件被稱作“進奏院朝報”,也稱為“朝報”或“邸報”,被一些新聞史學家稱為現代報紙的古代祖先。

  後來,宋太宗覺得一百多個進奏官,分散在京城各處,不好管理,就把他們集中起來,在皇宮大內一側為他們提供辦公地點,稱為“都進奏院”。進奏官們在皇宮內辛勤辦公,定期編輯“朝報”,通過驛站郵寄發行。誰升了官,誰被罷免了,皇帝接見了誰,出席了什麼慶典,下了什麼詔書,邊疆軍情如何,哪發生了水災、旱災或瘟疫……種種牽動人心的,都能在朝報上看到。廣州地處南疆,是歷任士大夫眼裏的蠻荒之地,消息相對閉塞,一份份通過驛站“飛”送過來的朝報,是地方大員翹首盼望的珍貴資訊來源。每一期朝報從開封府“啟程”,通過驛站傳送,按照朝廷關於普通文書最慢每天也要100多公里的規定,大概不到20天就到了,然後再按照官員級別發行傳閱。

  按照一些地方筆記的記載,只要朝報一到,各級地方大員哪怕正在吃飯,也會急急拿過報紙,從頭到尾,細細閱讀;看到好消息,喜不自勝,看到壞消息,則長吁短嘆,甚至痛心疾首,伏案痛哭乃至痛罵不已的。一份份定期從京城遠道而來的朝報,就這樣影響著知府、知縣以及其他大小官員的心情。

  遠道而來 一紙千金

  一份定期發行的朝報,動輒牽動地方大員的心。那它具體是如何編輯的呢?咱們舉個例子來説明。1052年(宋仁宗皇佑四年)中,叛軍首領儂智高兵臨廣州,地方官的一份份文報通過驛站兵丁“飛”到京城,這些文報先送給主管奏報廣州府事務的進奏官,然後由進奏官通過一定的程式奏報門下省,門下省的官員再呈報給皇帝,皇帝批閱、給出意見後,下發給門下省,門下省根據皇帝的批複寫出定稿,下發給進奏官。進奏官細心抄寫後,再通過驛站兵丁,一站站遞送到廣州。

  如此看來,這一份在皇宮內編輯,併發行各地的朝報,其實質是一份“中央政府公報”,但它已經形成了編輯、審稿、發佈、抄寫、下發的完整鏈條,故而報業史學家把它稱為現代報紙的祖先,也絕非空穴來風;而在偏遠的廣州,它就更加彌足珍貴,説是“一紙千金”也不為過。

  街 頭 報 紙

  線人打探消息 雕版印刷發行

  宋朝的廣州府,官辦報紙只有一份朝報,別無分店,且朝報只限于有資格的官員傳閱,普通老百姓壓根就看不到。可是,一來朝報有嚴格的審核程式,不管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消息的及時發佈,要知道,地方官員都伸著脖子等著看各種動態呢;二來,宋代廣州是一個國際性的商業都會,官員固然要了解時事動態,中外商人也特別需要了解各種資訊。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個商人,計劃北上揚州或杭州販賣一批珍貴的香料,臨行前是不是想知道那裏時局穩不穩,有沒有發生水災、旱災?如果兩眼一抹黑,到了那裏才發現當地正亂得一塌糊塗,産品根本沒銷路,那就哭都來不及啦。

  商業發達 資訊值錢

  所謂有需要就有市場,越是商業發達的地方,資訊就越值錢。宋代的廣州城商業發達,朝廷動態、官員變更、皇帝詔書、災情兵變……幾乎所有的資訊都能拿來賣錢。只要是能賺錢的事,就有人去做。於是,宋代小報就在廣州城裏粉墨登場了。

  宋代小報的第一個催生婆就是各地派駐京城的進奏官。前文説了,官方發行的中央政府公報是要經過層層審核把關的,新聞時效性必然受到很大影響。廣州城裏的地方大員如果著急,就會托進奏官私下打探消息,當然,託人辦事,總要“意思意思”。不過,那時別説沒有網際網路,連郵局都沒有,進奏官受託打探到消息後,路迢迢,水長長,怎麼傳遞回來呢?

  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那時,普通老百姓要想給外出經商或“打工”的家人寫信,只能打聽一下街坊四鄰有沒有人也去往同樣的地方,托他順便捎上,此外沒有別的辦法,但官員的待遇就不同了,朝廷顧念官員在外不易,允許他們的家信可以通過驛站傳遞,於是,進奏官就把私下寫成的“消息稿”偽裝成書信的形式,通過驛站兵丁的傳遞,一程程送到嶺南。到了南宋時期,這樣的做法成了“公開的秘密”,很多時候,官方的報紙還沒上路呢,重要的消息早就在地方傳開了。

  地方大員想早一點了解時事動態,可以私下請托進奏官;商人想了解時事動態,又該怎麼辦呢?當然是找“線人”呀。咱們以前説過,宋代的商人做生意,沒人能離開行會,行會的首腦又與大大小小的官員有許多交道,找幾個“線人”打探一下,不是什麼難事。官員私下知道的消息,打探起來相對困難,但官方報紙上的消息,要打探就容易多了,當然,“意思意思”的代價,就要視打探的難度而定了。

  打探消息要支付代價,打探來的消息,不僅對自己有用,也對別人有用,凡是有用的東西就值錢,那幹嗎不用它賺點錢,把打探的成本收回來呢?再説,線人也有自己的圈子,圈子裏的人想掙點錢,於是,現代“報人”的先驅就應運而生了,他們把打探來的消息集合在一起,套用“朝報”的形式,直接編成了一張張報紙,這些報紙從採訪(打探消息)、編寫到發行,全都是由民間力量完成的,故而被歷史學界認為是民間報紙的先驅。不過,“小報”二字是後人的稱呼,當時,它就挂著“朝報”這個響亮的名頭,只不過是“山寨版”的而已。雖説有一點挂羊頭賣狗肉的嫌疑,但作為一種銷售策略,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對吧?

  雕版印刷 批量發行

  一開始,由於流傳範圍有限,廣州城裏流傳的小報還會手抄的,後來,社會需求越來越大,手抄已經不能跟上形勢了,宋代的“報業先驅”們進行了一場技術革新——採用雕版印刷技術,批量印刷發行。

  如果我們穿越回南宋時期的廣州城,在街上遇見熱情的報販,或者邊喝茶邊看報的人,一點也不要驚訝。這種現象雖然還不算主流,但也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廣州這座千年商都的報業傳統如此悠遠,這一點,足以令我們這些新聞人自豪呢。

  (注:本文參考了《中國古代報刊發展史》等資料)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