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非遺”緙絲:刻在時光裏的“絲路”

2018年04月03日 13:3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石家莊4月1日電 題:世界“非遺”緙絲:刻在時光裏的“絲路”

  作者 裴國榮 李茜

  近日,一場以“絲中之聖”緙絲為主角的作品展上,一件耗時3年製成的(倣)清朝順治帝龍袍吸引觀者駐足。現場,河北定州王氏緙絲第七代傳人王鵬巍帶觀眾體驗緙絲的製作手法,並用手中的“千絲萬縷”展現中國古代帝王文化。

  緙絲,以蠶絲、金線等為原料,以“通經斷緯”的技法,使花紋圖案像鏤刻一般,故亦稱“刻絲”和“克絲”,是中國傳統絲織藝術品中的精華,極具欣賞裝飾性。唐宋以來,緙絲為皇家御用織物,常用以製造帝後服飾、禦真(禦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説。2009年,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河北定州自古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茶馬互市”、南北物資交流繁榮之地,是中國緙絲的發祥地。

  現年50歲的王鵬巍出自書香門第,自小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成年後,她得知“絲中之聖”緙絲起源於自己的家鄉定州,便拜王氏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王建江為師。

  王鵬巍稱,緙絲通常以素色生蠶絲作經線,以彩色熟蠶絲作緯線,每一種顏色的絲線引入一把竹梭,有時藝人需要同時處理上百隻竹梭。因絲線的鬆緊程度不同,1釐米中就有“千絲萬縷”的變化,如果織錯了沒有及時改正,只能剪掉重織,因此需要藝人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此外,因緙絲織完形成的花紋雙面一致,要求藝人在織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拿鏡子對照。王鵬巍説,這就好比做人要“表裏如一”,緙絲千年不壞,是帝王的文化,必須要有大國工匠的精神,必須一“絲”不茍。

  在王鵬巍的指尖下,緙絲的色彩變化豐富自然,可以如龍袍鳳霞般奢華,可以如丹青翰墨般雅致,可以如山水樣寫意,可以如花鳥樣繽紛。

  然而,因緙絲技藝“易學難精”,緙絲産品市場過於“小眾”等因素,這一技藝逐漸被世人忘記。為了“搶救”這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2012年,王鵬巍和家族裏的四代人湊齊300多萬元人民幣,用於緙絲方面的文獻整理、工具恢復。

  王鵬巍回憶稱,當時市面上已很難找到緙機、梭子、竹筘等工具,只能找到老藝人畫出樣子,根據圖案讓工匠摸索製作。

  王鵬巍認為,定州作為緙絲的發源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為了弘揚家鄉文化,她先後設計了一系列具有濃郁定州特色的緙絲作品,如承載定州古城歷史文化的《千年不倒樹》《定州塔》《貢院》《定州故事》等。

  為傳承緙絲技藝,王鵬巍對定州本地人免費授課,外地學生只收取基本費用。如今,來體驗緙絲工藝的不僅有七八歲的孩子,也有六旬長者。王鵬巍的緙絲作品也走出國門,到義大利、塞普勒斯等國家展覽,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拜師學習緙絲工藝。

  同時,王鵬巍提出“以服傳禮,以禮傳世”的概念,啟用緙絲服裝私人訂制,設計開發緙絲旗袍、禮服、飾品、手包等一系列實用型文化創意産品,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真正走進民眾生活。

  王鵬巍表示,緙絲是古代中國人通過“絲綢之路”獻給世界的一份精美禮物,其工藝背後蘊含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歷史創造的記憶。

  王鵬巍正在籌劃建立一所緙絲博物館,想讓更多人看到緙絲傳承兩千多年經久不衰的原因,並繼續傳承這刻在時光裏的緙絲記憶。(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