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振興 文明鄉風樹起來

2018年04月03日 13:16: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周亞軍 任勝利 吳 勇

  核心閱讀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豐內涵,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鄉村蔚然成風,讓農村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各地豐富和創新活動形式,鄉村文化“活”起來。

  在發展産業的同時,如何激活文化,發掘鄉土文化的時代價值,提振精神?

  山西運城鹽湖區

  文化引領,鄉村喜見新氣象

  3月16日,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雷家坡村村民張西海嫁女時,不僅沒要彩禮,還給女兒陪了個特殊嫁粧:一塊家風家訓牌匾。婚禮上,張西海反覆叮囑女兒“婚後一定要孝敬公婆、和睦鄰里、勤儉持家,不能丟了家風。”

  張西海不是孤例,他説,在雷家坡村,大夥兒過光景不愛比錢多錢少、房大房小,就愛比家和不和、娃孝不孝、老人身體好不好;娶媳婦嫁女子不愛比田多田少、業大業小,就愛比家風正不正、口碑好不好……

  近年來,鹽湖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連續開展舜帝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實踐活動,先後表彰“十大孝順媳婦”“百佳孝順媳婦”550名;一支40余人的文化大講堂志願者宣講隊伍活躍在鄉村,累計授課1600多場次,22萬餘人次受到教育和熏陶。

  鹽湖區委書記王吉敏説:“鄉村振興,既要發展産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據介紹,區裏建立了150多個鄉村文化苑,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文化大講堂、農家書屋、文藝宣傳隊和志願服務隊等“六位一體”,村村訂立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新鄉賢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

  發揮新鄉賢、基層宣講員、群眾文藝團體等鄉土人才的骨幹作用,鹽湖區發掘民間藝術、民俗活動等鄉土文化的時代價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到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激發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在東郭村,劉海水退休12年,創作《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圖本》等漫畫“口袋書”10種,讀者達38萬多人;解州鎮村的現代眉戶戲《打碗記》、雷家坡村的快板《誇誇咱們的好媳婦》、五曹村的幹板腔《貼心的老年灶》等一大批老百姓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受到廣泛追捧。

  【點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空對空,要貼近百姓生活,植根優秀傳統文化,找到結合點。評選好媳婦、好兒女、好婆婆,吸引了廣大群眾踴躍參與,在農村鄉里鄉親間建立起團結互助友愛氛圍,值得借鑒。

  補齊公共文化設施“短板”的同時,如何讓文化在村民身邊生根發芽?

  河南鄲城縣

  精神滋養,村民生活更多彩

  這些日子,河南省鄲城縣白馬鎮老牙行政村貧困戶劉老漢十分開心。“還是黨的政策好,有線電視安到了家裏面,一分錢沒花俺就看上了清晰的電視!”2017年底,該縣130個貧困村有線電視信號已全部通達,央廣無線數字信號實現全覆蓋。

  “村裏近年來出了不少大學生,有的還讀上了碩士、博士……”汲水鄉大王莊村圖書管理員王東海自豪地説,“我感覺,這其中也有我們農家書屋的一份功勞。”據介紹,目前全縣共建成了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87個農村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村級服務點和518個農家書屋。

  不僅補齊硬體“短板”,更要送去文化“大餐”。

  《回龍傳》《朝陽溝》……3月3日,“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如期在縣世紀廣場舉行。經典的豫劇唱段,引人入勝的情節,細膩自然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現在每週六和週日都有演出,我們著實過足了癮。”老戲迷段大爺道出了廣大群眾的心聲。

  與此同時,在竹園行政村文化廣場上,村裏的秧歌隊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竹馬旱船舞。今年55歲的許曉霞被選為村裏秧歌隊長,“最近幾年,村子裏文化廣場建起來了,秧歌隊也成立了,我們37個秧歌隊員中,年齡最大的隊員趙春花都78歲啦。”因為秧歌隊要參加全縣“春耕節”民間文藝匯演,趙春花老人每天排練都沒有缺席,“爭取拿一個頭名,給竹園村爭光彩。”

  走進押嶺村,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一行行優美的書法,核心價值觀、優秀家風家訓、脫貧攻堅政策等內容躍然墻上……這樣接地氣的文化墻在鄲城比比皆是。

  “文化墻圖文並茂、直觀明瞭,易於百姓理解認知。”85歲的書畫家李宏亮介紹,全縣書畫界各級會員400多人及民間群團書畫愛好者近萬人,先後為全縣23個鄉鎮縱筆揮毫,美化墻體。

  現在的鄲城農村,排舞、腰鼓、戲劇、書畫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參與熱情十分高漲,曾經習慣觀看演出的農民,如今成了參與演出的“主角”。僅去年,就組織開展了“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239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5856場次……覆蓋全縣的公共文化服務來到了每一位群眾的身邊,鄉村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滋潤。“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扮靚了村容村貌,更厚植了道德文化、培育了文明鄉風。”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説。

  【點評】在走好鄉村文化振興之路上,要揚正氣、壓歪風、富頭腦、豐內涵,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同時,要不斷豐富和創新形式,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鄉村文化真正“活”起來。

  在留住鄉村記憶的同時,如何塑造“鄉賢文化”,讓能人各顯其能?

  內蒙古呼和浩特石人灣村

  創新載體,文化財富傳下去

  “十八大的政策正享用,十九大的春風又吹進門。條條都是為人民,句句都是高水準……”伴隨著自編自唱的音樂聲,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合少鎮石人灣村李銀蓮的舞蹈隊隊員,身係綢帶、斜挎腰鼓,時而歡快、時而輕柔地跳了起來。

  “父親説,熱愛文藝的人要把自己的熱情傳遞給所有人,分享和幫助是最大的幸福。”對於父親的叮囑,李銀蓮一直記在心裏。在石人灣村和李銀蓮一樣的熱心人不少,從村東的“親二媽”李巧巧,到村西的“好大哥”郝寶明,再到熱心的村主任劉潤亮,石人灣村的祖祖輩輩把幫人助人看作是安身立命的首要之事。正是有了良好的家規家訓,才能讓石人灣村在新時代展現新風尚。

  “打竹板心裏亮,賽罕大地把歌唱。門前三包落實好,美麗鄉村人歡笑……這是我們鎮的文化站站長創作後教給我們排練的”,剛表演完快板的村民張厚厚對記者説,“別看我們這兒是小山村,但環境衛生一點也不比城市差,不僅是每戶人家門前三包,而且村東的海子湖,也被我們清理得變樣了!”

  石人灣村黨支部書記閆虎威指著文化廣場旁邊的宣傳欄對記者説:“剛才他們打的這快板名字叫《村規民約要牢記》,這宣傳欄上都有,他們都快背熟了。”

  如果説村裏的文化活動廣場是石人灣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所在,那村東的村史館則是石人灣村人“鄉愁”的源頭。“這是我們村張栓柱家裏曾經用過的石碾子和量米斗,這是劉根根家老人曾經用過的玉嘴老煙鍋……”在村史館,閆虎威指著陳列著的老物件笑盈盈地介紹説,“弄這些東西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留下文化財富,讓年輕一代記得住祖輩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重塑和振興我們石人灣吃苦耐勞的精神。”

  記住鄉愁,回報鄉親,這是石人灣村出外闖蕩者的共同心願。這些年來,石人灣村的“鄉賢文化”在推進全村産業發展上讓村民個個都豎大拇指。村裏的“鄉賢能人”各顯其能,引資舉辦了兩屆“石人灣李子旅遊文化節”,“牽線”促使村委會與天創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黃芪種苗種植試驗基地、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內蒙古分院打造經濟林産業園示範基地……短短兩年,這個國家級貧困村每人平均年收入翻兩番,達到5000多元,全村5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點評】鄉村振興,文化是靈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傳統文化的重構。既要有所傳承,讓鄉親們記住鄉愁,也要與時俱進,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3日 09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