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秘新興群體網路作家崛起 如何坐上社會“主桌”

2018年03月20日 10:57:00來源:中國青年報

  網路作家崛起:如何坐上社會的“主桌”

  碼字,還是碼字,這幾乎是網路作家生活的全部,工作時間不固定,從早上9點到晚上10點。這麼拼?行業內流傳著致富的故事,是支撐很多網路寫手的動力,就像是一碗勵志雞湯,一直溫暖著很多人的寫作夢想。人們不禁有疑問,這些傳聞到底只是勵志故事,還是真的含金量很高的成功學?處於頂端的網路作家,他們的生活會是怎樣?

  神秘的新興群體,網路作家崛起

  1米9多的大高個,習慣低著頭看人,戴著眼鏡,皮膚白凈,斯斯文文,有同行調侃説他是網路作家中“海拔”最高,他會靦腆一笑。

  “我每天寫上萬字,可是還是很焦慮。”賀濤向臺上的網路作家前輩提出問題,臺下的同行發出一片笑聲,有人起鬨説“還少呀”?賀濤的臉刷地一下子紅了,一下子連説話都支支吾吾,相對於面對面交流,他更擅長網路表達。

  很多人不知道他背後的故事,1988年出生的他,以前是一名小城市的公務員,白天上班,晚上熬夜寫網路小説,“熬人啊!白天在單位寫材料,晚上灌濃咖啡,還發睏,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全網搜索的風雲榜前十,他去年的年收入突破400萬元,這是讓人羨慕的帳單,財務相對自由,但個體的自由還是遙遙無期。與傳統文學作家不一樣,網路小説有一個特點,需要每天網路上更新,不然讀者“催賬”。早上一睜眼,他感覺就欠著8000字的“債”,高收入,伴隨著高壓力。

  賀濤內心總有一股危機感,公務員辭職,成為網路作家,沒有了組織,心裏反而空落落的,缺少安全感。有人説,賺錢多了還矯情,他坦言有錢內心會爽,但長期的勞累,無疑會消解這樣的快感。

  網路文學,一個字,火!到什麼程度?《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網路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53億,較2016年年底增加1936萬,佔網民總體的46.9%,其中手機網路文學用戶規模為3.27億,較2016年年底增加2291萬,佔手機網民的45.1%。

  在中國,網路文學興起不過20年。截至2016年年底,國內40家主要文學網站作品數量達1400余萬種,日均更新量超過1.5億字,各層次寫作者超過1300萬,已出版圖書6443部,改編電影939部,改編電視劇1056部,改編遊戲511部,改編動漫440部。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

  不可否認的是,網路作家群體崛起已經成為趨勢,其中有一群先富起來的人。與大部分年輕人一樣,這個群體同樣面臨困惑。

  網路寫作,成為青年向上流動的渠道

  技校生,愛上寫作,32歲的青子説起自己的成名史,自嘲算是野蠻生長,“沒辦法,傳統文學雜誌的投稿門檻太高,遙不可及。”無意之中,他發現網上能發表文章,這把他高興壞了。

  一邊念煤礦專業,一邊讀莎士比亞,還一邊在網站上發表散文,同學們不知道網路文學,只是知道青子文筆好,還可以找他代寫情書,他從不拒絕類似發揮文采的機會。

  命運總是有趣的,貌似讓他離文學越來越遠。2006年,技校畢業,青子被分配到家鄉安徽一個小城煤礦,成為一線採煤工人,收入不低3000多元,回到了父母的期望中。三班倒,工作艱苦,沒有電腦,他就跑到網吧去寫作。

  這樣的生活,能一眼望穿,他想著不能總是這樣吧,決定辭職回家寫作,這可把父母愁壞了,在他們看來,作家都在大城市,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作家,能在網上變出錢來,簡直天方夜譚。

  “對於20齣頭的年輕人,整天窩在家寫東西,但沒有錢,真的很尷尬。”連青子自己都會覺得沒有出息。

  堅持網路寫作並不容易,在親朋好友看來這是典型的不務正業。他頂著壓力堅持,從1000字20元開始,一天才寫3000字,好在玄幻小説是他的專長。基本上不出門,滿腦子都是故事情節。2007年,他賺到了第一桶金,拿到了4000元預付稿費,第一時間拿著錢,塞到父母手裏,證明自己有出路。

  發跡,網上點擊量過百萬,有公司主動找他簽約,一切就像在造夢,來得真真切切。2013年,年收入已有幾十萬元,父母也從懷疑到支援,還結識了網路女作家,用稿費結婚、買房子,既超出父母預期,又按部就班過日子,這份職業帶來了應有的體面生活。

  從煤礦工人到網路作家,網路文學是什麼?對於生活在小城市的青年來説,就是一條上升的通道。網路小説界的金字塔尖,有大神級作家和更高級別白金作家,他屬於前者,但收入並不低於後者,代表作《茅山捉鬼人》自2015年連載至今,創下平均訂閱突破兩萬、總收藏人數近700萬的數字。

  2015年5月,他當選為安徽省網路作家協會副主席,還是中國作協的會員。他經歷了從有錢到社會對他的身份認同的轉變,身份地位更上了一層樓。生活也隨之變化,從不知名,到被當地媒體關注。

  在浙江,有一個30歲的大男孩,有一個好玩的網名——發飆的蝸牛,真名叫王泰,來自臺州,看起來有些瘦弱,話也不多,從小喜歡武俠,大學時嘗試寫網路小説,一年多的時間,寫了7部小説,但還是不溫不火,“從太狂妄到受挫,甚至覺得不是這塊料,打算放棄了。”

  網路小説的書名都很短,他乾脆寫一本名字長的——《網遊洪荒之神兵利器》,意外走紅。寫到15萬字時,這本書就被簽約了,第一個月拿到1200元的收入。2008年的暑假,他還拿著5000多元的稿費交了學費。

  高峰時,他拿到了兩萬元的收入。一年後,他決定退學,拿了肄業證,文文弱弱的書生,骨子裏有浙江人的一股韌勁,雖然家人不支援,但回到家鄉臨海成為專職作家。

  破釜沉舟,有時代價很大。很快王泰的創作也進入低谷期,挑戰的兩篇玄幻作品都失敗了,沒有收入,甚至老讀者都離開了。就像他的小説主人公一樣,自己的人生也經歷了大起大落。從短暫的潦倒,到買房、買車、結婚,與其他成功的網路作家一樣收入曲線連上“漲停板”。

  不得不説,這幾年,是網路作家造夢的時代,印證了一句話,堅持就是勝利。如今,他從作家轉型成為老總,手下有25名員工,網路小説已經成為時髦的IP(知識財産),改編成動漫等衍生産品,如今公司已經融資兩億元,他的身家也再次飄紅,站到更高的位置。

  網路作品暢銷,還需有人破除誤解

  在一次專為網路作家培訓的討論環節,一位從事傳統文學評論的女學員,一臉嚴肅地提出:“網路文學的文學性不強。”結果,被一位網路作家一頓“反擊”:“你們有沒有看過網路文學?不看就開始批評!”

  在這一次培訓班上,這樣的爭論與“吐槽”沒有停止過,甚至有人上升為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之爭。但必須承認,有時這樣的討論,網路作家並不佔優勢。

  青子成名之後,2015年,在地方以網路作家的身份參加活動,就遇到一個地方傳統作家對他質疑:“網路小説無非就是一幫傻子寫給另一幫傻子看。”

  簡直氣炸了,他遇到這樣的尷尬,並不是第一次。他説:“這樣的偏見,主要集中在基層,還是有人用傳統文學的標準來衡量網路文學。”

  網路作家的生存環境,誤解與改善並存。在地市級以下,很多人對網路作家依然存在偏見,然而中國作協對網路作家群體非常重視。網路上火了,現實中認可還是很弱,簡直就是冰火兩重天。

  “感到很自豪的是,我自己養活自己,沒有通過某一個組織來養活我,但是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青子坦言自己面對質疑時的心態。

  有一位高層業內人士直言,幾年前,他在一些正式的場合介紹網路文學,別人不能理解,質疑他為什麼要幫網路作家站臺。可喜的是,這幾年,對網路文學説風涼話的人越來越少了。網路作家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評價指標就是越來越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

  2016年,中國作協新會員中網路作家人數創歷年之最,加入作協的454名新會員中,經過確認的網路作家及網文從業者共有29人,他們基本有較高知名度,如2013年就進入過“中國作家富豪榜”的張榮會(風淩天下)、《羋月傳》的作者蔣勝男等。

  擁有中文數字閱讀矩陣的閱文集團,將網路文學分發渠道擴展至50余家,囊括了QQ閱讀、起點中文網等業界品牌。每年有近70萬人在“作家助手”上更新作品,網文創作已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2016年,閱文集團年稿酬發放近10億元。

  不信任,就像非常隱秘的力量,來回打量著網路作家群體,形成了一股看不見的壓力。即便有的網路作家有錢了,對於網路文學的偏見,依然十分敏感。之所以看不上網路作家,有人認為網路作家寫的就是低俗的作品。

  網路文學品質到底發展到什麼樣的階段?小刀鋒利是大神級作家,他的回應頗具説服力——網路文學經過發展,大平臺已經有了很嚴格把控,涉及黃色的根本通不過,加之作者珍惜自己的羽毛,這樣的情況並非是主流。

  “不要妖魔化網路作品,網路作品每天量這麼大,能沉澱下來的才是好作品。”在網路作家意千重看來,實踐和時間才是檢驗好作品的標準,而不能帶著有色眼鏡來看網路作品。

  網路作家群體崛起已成定局,這群年輕人能否進入主流社會,能否坐上社會“主桌”?這是網路作家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共青團這樣的群團組織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什麼原因,很簡單,這是新興青年群體,被主流社會認同,就是幫助他們實現青年發展,這是引導他們的前提。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提示,共青團組織的作用就在於搭平臺、做橋梁,不要動輒進行簡單的思想引導,不然這些年輕人會排斥,可以幫助他們在不同的代際觀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團組織可以在文學之外,帶著這群年輕人感受這個時代發展,比如帶著他們深度了解高鐵、快遞等社會現象。

  作為70後文學評論家代表的夏烈,又提供了一種思路:團組織要加強與網路作家之間的黏性。這需要用更加高明的方式,團組織直接聯繫,效果不如業內專家,比如借助專家的外力,可以打造一個專門智庫,一方面負責研究網路文學發展,提供行業標準,另一方面專門聯繫青年網路作家群體。

  “不是拉郎配,更不能找幾個專家站臺,一定要關注中國青年文化的發展趨勢。”他特別強調突出專業性,智庫的成果必須要能落地,不是出幾篇文章那麼簡單,要建立驗收機制,要考核研究成果的轉化率。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章正 來源: ( 2018年03月19日 07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