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劇名家賀春泰:京劇演的是功夫 上臺需一絲不茍

2018年03月20日 10:5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上官雲)教與學,一直是京劇藝術發展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近日,83歲高齡的中國戲曲學院武凈專家、京劇名家賀春泰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從學藝、數十年執教經歷出發,分享了對京劇藝術的看法。他認為,藝術不能偷工減料,“京劇説到底演的是功夫。如果動作不到位,不具備真實感,如何讓觀眾為你歡呼叫好?”

  賀春泰,1935年生於北京,10歲即進入鳴春社科班學戲。1950年在中國戲曲學校學習,工武花臉。從1979年開始,他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武凈教師,退休後繼續任教武凈教師至今。

  每到週二,他都會來到中國戲曲學院的練功房,給學生上課。三把紅漆椅子、一張桌子,還有墻邊的大刀、靠旗,這基本就是課上的道具與行頭。

  賀春泰在藝術上的高要求是出名的。曾有學生如此描述對賀春泰的印象:“老師在臺上對我們很嚴厲,能一針見血指出我們的不足”“在藝術造詣上,老師對京劇有著獨特的見解與執著。”

  的確,在教“削頭”這個武打動作時,賀春泰以椅子背的高度為準,要求學生在繞著椅子旋轉一週的過程中,削向椅子背的每一刀刀面都不能高過椅子背三寸,削錯一寸都算失敗,“功夫得硬,這都需要平時一點點提高”。

  “如果演員動作做得不到位,演出不具備真實感,就無法昇華為藝術感,就難以感染觀眾。如果無法吸引觀眾,那他們又如何為你歡呼叫好呢?”賀春泰覺得,嚴格一些,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觀眾負責,“藝術不能偷工減料,一招一式都得做到位,絕不能當‘戲油子’”。

  對藝術上的高要求,與賀春泰的師承有很大關係。幼年,不管是在鳴春社科班,還是中國戲曲學校,他跟隨學戲的梁連柱、宋富亭等老師都是當時的名家,一直對他要求十分嚴格。

  對每個入了梨園行的人來説,能夠“成名成家”大概是都會有的夢想。賀春泰也不例外。早年學戲的時候,和同學一樣,他常常會利用早飯前、晚飯前有限的時間練私功,甚至有一次因為偷偷練翻跟頭摔斷了胳膊。

  “每天下午下課後,我就先跑回宿舍,扎上靠,在空地上跑圓場、練刀功。”北京的三九天非常冷,賀春泰常常練了沒幾分鐘就凍得手腳發木,生出凍瘡;練功的大刀少説也有15斤重,還要耍出刀花,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嚴苛的訓練,令賀春泰最終成為一位武凈名家,尤以“大刀”技法獨到享譽梨園。此外,他還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親授的《收關勝》入選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武戲展演劇目,載譽頗豐。去年“名家傳戲”結項演出,他指導的兩齣戲演出後同樣獲得滿堂彩。

  執教幾十年,經常有人稱賀春泰為名家或老藝術家,他一般只是笑,從不作答。在他看來,藝術家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三個字,自己也許還不夠格:所謂藝術家,是從小到大一步步積累出來的,不是説會唱幾齣戲就行了。除了品德好,還得有好的技藝。

  “為什麼説學京劇得有幼功?就得從小培養,身上有功夫,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積累,不斷創新,終其一生,逐步達到巔峰,讓觀眾喜歡,讓京劇煥發生機,大概才算得上藝術家。”賀春泰解釋道。

  當然,想傳承好京劇藝術,光有藝術家也不行。平時,賀春泰會利用閒暇時間,看看戲曲頻道,了解當前各大劇團發展情況、戲曲的新變化……他説,京劇得會教,才能傳承得好,“不能總按老一套的方法教學生,要跟著時代變化‘與時俱進’,給學生點兒新鮮感”。

  賀春泰希望,京劇武戲未來能有長遠發展,“京劇歸根到底演的是功夫,觀眾看的也是功夫。身為演員,上臺就得一絲不茍,拿出真功夫來,多練、多琢磨才能有出路”。(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