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陜西發現秦人墓葬 出土完整銅劍及透明液體

2018年03月20日 10:2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3月18日電 (記者 田進)陜西省考古研究院18日透露,為配合交通建設,考古人員在該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南發掘清理古墓葬56座。其中戰國晚期至秦代墓葬49座,屬於秦咸陽都城時期平民墓葬。出土遺物260余件,包括保存完整的銅劍,及銅壺中保留的近乳白色透明液體。

  考古人員在一座秦人墓葬中發掘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銅劍一柄,通長60釐米。屬於傳統的“周式”長劍,一體連鑄,束腰及八面體的劍身有很強的殺傷力。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介紹,秦人鑄造銅劍,金屬成分多為銅、錫及少量的鉛、鐵,屬於古代文獻記載的“大刃之劑”的配方。錫過多容易折斷,過少硬度不夠。合金原料要充分融合,達到相融以沫的程度才能鑄造出一柄良劍。由於銅劍有“一寸長一寸強”的特點,增加長度而不折也成為長劍鑄造的難點。

  此次發掘出土的銅劍,刃部可見使用後留下的豁口,推測是一柄經歷腥風血雨的實用武器。

  考古人員在一座豎穴墓道雙墓室秦人墓葬的銅壺中還有“意外”發現。

  銅壺屬於青銅禮器,是酒類液體的盛儲器。按照周禮制度,墓葬中出土的銅壺,多與下葬過程中的舉行的“獻祭”儀式有關,填埋時應該都盛有酒類,但受時間、銅壺質地等各方面因素影響,能留存下來實屬“意外”。

  據介紹,此次出土銅壺的口部以條狀物覆扎有粗布,密封性極好,因此得以保留總量約300毫升的近乳白色透明液體。檢測後發現,液體中含有較高的羥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以及少量任二酸、月桂酸等脂肪酸等物質。其中,羥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分別為4.83ug/g和2.40ug/g,屬於酒類物質。

  在陜西咸陽地區發現的秦人墓葬中,近年考古發掘已有兩例銅壺內殘存液體的情況,其中一例是秦貴族墓葬,與此次發掘屬於同一處秦人墓地範圍,專家推測也可能是酒類。

  許衛紅表示,根據青銅長劍的造型特點判斷,其鑄造年代要早于戰國晚期。通體無斷裂痕跡,劍身寒光閃霜、千年不銹,當時的冶金鑄造技術水準可見一斑。此次發掘並經科學檢測的酒類液體,經過二千多年仍存豐富的氨基酸物質,體現了當時的酒業釀造水準。這些考古發現記錄的不僅是秦人生前好酒的習俗,更透射出秦帝國對周禮制度的延承,對研究秦咸陽城的文化面貌有重要的意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