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2018年03月17日 13:22:00來源:光明網

  【名家看兩會】

  作者:單霽翔(故宮博物院院長)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今年的兩會上,傳統文化保護與利用問題為代表們所熱議,也激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熱情。

  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也存在文化産品供給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間的矛盾,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挖掘,文化産品的品質亟須進一步提升,讓多用於博物館等展示和研究的傳統文化走進生活,活在當下,也就是真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精神。

  近年來,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故宮博物院以觀眾為中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例如,明確展覽是為廣大觀眾服務,而非僅僅為少數研究人員服務,改變以往籌備時間倉促、展覽數量不少但品質參差不齊等狀況,提倡工匠精神、精品意識,增加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如今,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呈現出新的風貌:以差異化的標識和色彩增強各個展覽的辨識度,重視展廳內外環境氛圍的營造,説明文字文學化通俗化等。

  又如,大力推動“數字故宮”建設,讓傳統文化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立無墻的博物館。目前,“數字故宮”經由公開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兩個發展階段,邁入建立和完善與觀眾交流互動平臺的階段。例如,《故宮社區》APP整合了包括故宮資訊、導覽、藏品、展覽、學術等在內的10余類故宮文化資源與服務形態。同時,還邀請用戶從文化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文化參與者甚至創造者,這是故宮博物院以“網際網路+”模式構建社區化、參與式博物館的全新嘗試。

  再如,與央視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收藏是靜止的、沉睡的,只有更有效地展示和傳播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才能活在當下,造福社會。未來,為了進一步活化傳統文化,故宮博物院將推出數字版《清明上河圖》,觀眾可“乘船”遊覽,了解原本隱藏在畫中不易被了解的細節;舉辦“《韓熙載夜宴圖》與中國人物畫特展”等,在內容上深度挖掘文物之間的關係、文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形式上推陳出新;開放南大庫傢具館,集中展示明清傢具;與央視合作推出《國家寶藏》第2季等。我們將盡己所能,讓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活在當下。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16日 05版)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