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國“最瘦石塔”塔兒灣造像塔“染疾” 官方申報科技保護

2018年03月14日 13:4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3月11日電 (記者 馮志軍 魏建軍)受千年風吹雨打等自然環境影響,被稱為中國“瘦塔之首”的甘肅塔兒灣造像塔近年出現酥鹼、石塊成粉末狀現象等病蟲害,當地官方已啟動申報科技保護項目,並爭取防雷安全項目對其進行立體化保護。

  位於甘肅慶陽市合水縣博物館院內的塔兒灣造像塔,建於北宋末年,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石造像塔,由塔身、塔檐及塔剎組成,通高11米。它是境內宋塔的精品之作,對研究西北地區宋塔建造技術、特徵、分期斷代具有重要價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水縣文管所副所長胡慶紅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塔兒灣造像塔用當地紅砂岩石鑿刻而成,塔體為空心筒式結構,每層用塔檐隔開。該塔底層直徑129釐米,逐層縮小,到頂層塔身直徑僅59釐米,有專家學者據此推測出,其是目前國內“最瘦”的石塔。

  胡慶紅説,塔兒灣造像塔最大特點就是纖細苗條和採用密檐式結構,總共13層,沒有任何鋼筋和水泥加固措施,這不僅證明宋代“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也呈現出當時的建築工藝和石刻雕刻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胡慶紅透露,國內類似塔中出土的文物,基本上都是佛骨舍利子,但塔兒灣造像塔“與眾不同”並未發現佛骨舍利子,卻出土一尊非常精美的漢白玉千年睡佛,這是中國目前以睡佛代替佛骨舍利子的唯一案例,非常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塔兒灣造像塔第一層塔身佈滿造像,疏密相間,共計雕像600余身。內容多為佛説法圖,整體群雕疏密相間,惟妙惟肖,頗具生活氣息,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藝術結晶。

  胡慶紅表示,塔兒灣造像塔塔身表面出現的“病疾”必須通過科技手段進行保護。今年將申報通過科技手段對其進行病蟲害處理和防雷安全的項目,從而實現對它立體化保護。(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