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涼山州地區已有種植業

2018年03月12日 09:2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考古發現:稻、粟、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涼山州地區先民主要食物

  中新網成都3月8日電(岳依桐)記者8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近年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簡稱涼山州,下同)博物館等單位在安寧河流域、金沙江中游北岸和鹽源盆地三個重要地理單元開展了系列考古發掘工作,並獲取了重要考古材料。

  涼山州地區鹽源盆地皈家堡遺址、安寧河流域橫欄山遺址和金沙江中游北岸蓮塘遺址均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5000至4000年。

  主要從事植物考古研究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閆雪表示,考古人員依靠當前的階段性成果,已對涼山州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農作物結構有了一定認識。

  “三處遺址的植物遺存中發現了較多田間雜草,説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涼山州地區可能已經有了種植業。”閆雪告訴記者,三處遺址發現的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很少,僅橫欄山遺址發現了少量葡萄屬,説明該區域植物性食物資源的獲取可能主要依靠種植業。

  閆雪介紹,目前的植物考古工作顯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鹽源盆地、安寧河流域、金沙江中游北岸先民食用稻、粟、黍。而商周時期安寧河流域高坡遺址、沙坪站遺址和鹽源盆地道座廟遺址浮選結果顯示,先民依然延續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食物結構,以稻、粟、黍為主。“不過不同地區三種作物的比例差異較大,這與地域環境有很大關係。”

  “目前涼山州地區的植物考古遺存為我們了解新石器時代涼山州地區農業發展歷史、作物的交流與傳播等積累了材料。”閆雪透露,“皈家堡遺址延續時間長,聚落佈局較清晰,植物遺存保存情況較好。我們對該遺址進行了浮選工作,獲得了一批植物種子和木炭,還採集了植硅體、孢粉的樣品。”

  據悉,未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將與合作單位一起,利用多種研究手段,在時空框架下討論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聚落的功能分區等問題。(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