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詞章

2018年02月28日 15:28: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傳統文化本身就有無窮魅力,今人只差一個愛上的機緣。國學的意義,在於“傳承的價值觀”“文化基因”以及“獨特標識”

  春節期間,一檔吟唱古詩詞的節目“燃”遍朋友圈。

  一提詩詞吟唱,我們容易想起白鬚長袍的宿儒,用抑揚頓挫的古調吟咏古詩,雅則雅矣,卻讓習慣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遠之。而這檔《經典咏流傳》,不但把古詩詞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薄的現代風範。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這一大型文化節目,古詩詞聯翩而來,噴珠濺玉;學者、明星、主持人絕活迭出,回清倒影,讓觀者聽者心魂俱醉。難怪開播次日就拿下豆瓣9.4的高分。彈幕上,年輕人紛紛點讚,“聽了想哭”“這氣勢,能把李白唱活過來”……

  李白的《將進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不羈,被歌者“鳳凰傳奇”悉心演繹,更讓樂曲原創者中科院“搖滾博導”陳涌海,帶著我們一起,跨越1200年,燃燒在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境界,“與爾同銷萬古愁”。

  而清代詩人袁枚的《苔》並不知名,卻一夜爆紅,相關視頻全網播放突破4000萬。“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被鄉村教師梁俊和貴州大山的孩子們天籟般唱出,平凡的、哪怕被太陽照拂不到的微弱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給了觀者最深的感動。一次吟唱,讓一首“孤獨了幾百年”的小詩,被世人牢記。

  這讓我們恍然:現代傳播並非國學天敵,反而能讓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讓更多人分享。

  《三字經》《木蘭詩》《鵲橋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連續幾個晚上,這些已成中國文化符號的經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繹。從此,我們與中國節,我們與至親,我們隨身相攜的重重疊疊情感包袱裏,會更多珍藏並分享著這些被李白、秦觀、曹雪芹們口角噙香涵泳過,古人今人一起吟誦過的中國氣派、中國瑰寶。

  其實,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我國的詩、歌、音樂,從來都纏綿相依。《詩經》的雅樂,《楚辭》的民歌元素,漢樂府豐富的音樂性,唐詩的平仄節奏,宋詞、元曲的絲絲入樂,都曾令人嘆為觀止。而今音樂與詩詞酣然重逢,讓國人對古典詩詞有了更豐富、更親近、更喜悅的體驗。

  當網路罩住全球,當AI炫目登場,人們曾經憂慮國學傳承之難,仿佛一觸即潰。而今,在眾多文化人、媒體人、文藝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咏流傳》等精品節目的紛紛加持,哀嘆或可稍緩,先人遠香,而今仍酣。

  國學的意義,在於“傳承的價值觀”“文化基因”以及“獨特標識”。忘記了唐詩宋詞,孔子屈原,崑曲京劇,湮沒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些“無用”的東西,中國人除了黃皮膚、黑頭髮,在多元的世界裏,我們靠什麼讓五千年屹立不倒的華夏文明繼續瓜瓞綿綿?我們的孩子將從哪得到民族自信與民族魂的滋養、欣賞中華民族的偉大與曼妙?

  《經典咏流傳》再一次告訴我們,傳統文化本身就有無窮魅力,今人只差一個愛上的機緣。如果沉迷玩王者榮耀的孩子們,在哪個晚上也能穩住心神聽誦李白,曾輾轉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齒之間的文化清香,或也會慢慢捲土重來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8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