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國電影勢頭正勁

2018年02月28日 11:15:00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你看了幾部電影”,成了不少中國人春節假期見面時最常見的問候語。看電影不僅成了中國人新年俗,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算下來,7天長假,平均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位走進電影院。

  3月1日,將是《電影産業促進法》實施一週年的日子。這部中國文化領域的第一部法律,自進入立法議程之始,就肩負著推動中國由世界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重任。法律實施一年後的今天,它讓人們切實地感受到,它給中國電影帶來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它對中國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對中國社會就業和經濟發展轉型的推動可圈可點。

  産業活力極大釋放

  票房再創新高,觀眾對國産影片的認同感和喜愛度越來越高

  2018年春節長假期間,全國電影票房創下歷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國總票房達57.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6.9%。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559.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45%。

  如果説票房只是衡量産業發展的一個數字指標,還不足以説明整個産業的健康良性發展,那麼,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提供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數據則可以看出,2018年春節檔期滿意度得分為83.4分,是迄今為止春節檔調查中的最高分。不僅觀眾對國産影片的認同感和喜愛度越來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的科學綜合評價體系已經建立,並且日益豐滿,進而為新的電影創作提供指引。

  這一切,離不開《電影産業促進法》為中國電影繁榮發展提供的根本法律依據——將電影産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家制定電影及相關産業政策,使電影産業成為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産業;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減少審批項目、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式、規範審查標準;國家支援創作、攝製各類優秀國産影片,地方政府對電影創作、攝製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幫助;在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用匯等方面對電影産業採取優惠措施,激勵資本投入、降低運作成本……電影從業者們一致認為,從《電影産業促進法》實施那一天開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將電影産業視為重點,國民經濟的各行業、各部門都開始積極配合電影産業發展。

  2017年,全國共生産故事片798部,中國銀幕總數超過北美,成為全球容納量最大的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市場規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二,與全球第一大市場的差距迅速縮小。

  曾有人擔憂,面對強大的好萊塢,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的擴大會不會是“養大了羊,招來了狼”?針對這個問題,《電影産業促進法》規定,電影院放映國産影片的時長不得低於年放映電影時長總和的2/3,這無疑為國産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保障。

  2017年全國559.11億元票房中,國産電影票房為301.04億元,佔票房總額的53.84%。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産電影51部。全年共有13部國産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6部國産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中國電影多題材、多類型、多樣化的創作格局更加鞏固。影片《戰狼Ⅱ》以56.83億元票房和1.6億觀影人次創造了多項市場紀錄。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國産電影可以在本土市場佔據主要份額的國家,可以説,中國電影已經改變了世界電影的格局。

  市場秩序更加規範

  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偷漏瞞報票房等違規行為成為市場監管重點

  2012年,中國以逾170億元票房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從業者們在歡呼的同時也心有不甘:“如果不是因為偷漏瞞報票房的情況長期存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實際規模早就不止如此!”

  中國電影市場大、規模增長快,全球有目共睹,然而,這個每年至少因偷漏瞞報票房縮水10%的市場,票房的真實數據究竟藏了多深,市場的規模究竟有多大,不僅是行業期待破解的困局,也是社會頗為關注的問題。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電影院的票房收入須按比例繳納國家電影專項管理資金,此外,還須與電影出品方按一定比例進行分賬。利益驅動下,一些電影院不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抱著僥倖心理鋌而走險,有的在上報的票房數字上造假,有的則迫於國家電影數據平臺的監管壓力,索性賣起了手寫票。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的行為若不予以禁止,電影出品方利益勢必直接受到損害,其導致的後果是電影産業上游的創作和生産積極性受到打擊,優質電影面臨難産,觀眾希望看到好電影的需求也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

  “在國家引導下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一年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談起《電影産業促進法》在規範産業發展和市場秩序方面時,這個目標被屢屢提及。

  《電影産業促進法》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不得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必須如實統計電影票房。對於違法經營、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行為,法律作出明確規定: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2017年3月21日,《電影産業促進法》正式實施後的第二十一天,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對外通報:根據《電影産業促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全國326家影院因偷漏瞞報票房被依法嚴厲處罰。電影主管部門整治影院偷漏瞞報票房並不是第一次,但此次處罰查處瞞報票房影院數量之多、處罰力度之大,皆前所未有,中國文化領域的第一部法律擲地有聲。與此同時,在偷漏瞞報票房之外,一度被業內視為潛規則的票房注水、“幽靈場”等違規行為同樣成為市場監管的重點對象。

  以《電影産業促進法》為法律依據,過去這一年,電影主管部門與版權管理部門打擊盜版的聯動機制也已制度化、常態化。以2017年國慶檔為例,該檔期共有7部影片進入管理部門反盜版重點監控範圍,利用“浮水印”技術,打擊盜版的力度進一步加強。

  人才成長愈發健康

  鼓勵電影創作者既要具備良好的品德,也要體現不斷精進的藝術才能

  人才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過去很多年,有人用“貴圈”兩個字來形容影視行業,言辭之下帶著對這個行業風氣浮躁的嘲諷。影視行業是否真的就是浮躁、虛榮的代名詞?今天的演員是否真的已經與“德藝雙馨”無緣?

  《電影産業促進法》對電影從業人員的行為規範作出了明確規定: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堅持德藝雙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德藝雙馨”四個字首次被寫入法律,這意味著,作為公眾人物,電影行業從業者的道德脫軌就意味著對法律的觸犯。與此同時,法律還對從業人員行為劃定了合法開展活動的範圍和界限,指導從業人員依法依規開展業務活動,並對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罰款、吊銷許可證、一定期限從業禁止等。

  “‘德藝雙馨’中的‘德’,就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德藝雙馨’中的‘藝’,就是藝術才華的高低,有行業共識,有群眾口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説,《電影産業促進法》鼓勵電影創作者既要具備良好的品德,也要體現不斷精進的藝術才能。知名的電影從業者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嚴格要求,做好表率。

  2017年11月27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在杭州舉行,這也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後舉行的一場青年電影創作人員專題學習座談會。一間可容納百人的會議室裏,中國新一代的電影導演、編劇和演員濟濟一堂:導演韓延、大鵬……編劇張嘉佳、袁媛、張力、田羽生……演員周冬雨、劉昊然、楊穎、鹿晗……他們背後的作品是《戰狼Ⅱ》《七月與安生》《建軍大業》《滾蛋吧!腫瘤君》……圍繞“如何創作‘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精品力作”“如何強化現實題材電影創作”等中國電影在新時代亟待破解的話題,青年電影人暢所欲言。“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人們感嘆,這些中國電影的年輕力量,也代表著中國社會的蓬勃之氣。

  《電影産業促進法》實施一週年,一切已經不同,一切剛剛上路。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