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射洪青堤菜刀登《舌尖3》 0.6斤菜刀需70余道工序

2018年02月24日 10:07:00來源:華西都市報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後,遂寧市射洪縣的青堤菜刀火了。這种經過下料、淬火、起口、拋光等70多道工序的手工菜刀,具有刀面平整光潔,口薄、背厚、膛空;剔骨宰肉不缺口,切肉斷筋不留絲的特點,還能達到切紙不留毛邊、吹毛立斷的效果。

  22日,記者在採訪青堤菜刀廠廠長侯世平時,廠門口來了不少前來買刀的人。今年60歲的侯世平15歲就跟隨師傅秦文顯學徒,如今已有45年。侯世平説,青堤菜刀從一塊1.2斤的毛鐵,需要經過下料、安鋼、打發火、打版子、熱平、冷平、整形、起口、淬火、冷作拋光、浸油、校刀、夾把、包裝等70多道工序後,成品後的青堤菜刀只有0.6斤重。“可以説,青堤菜刀經過了千錘百煉。”

  百年手工技藝鍛造本土好刀

  在《舌尖上的中國3》節目製作之初,揚州大學的教授向攝製組推薦了青堤菜刀。而在青堤當地,家家戶戶都有一把青堤菜刀。青堤菜刀到底有什麼特色?

  53歲的遂寧市射洪縣政協委員胡平告訴記者,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在青堤鄉工作,自己慢慢了解了

  青堤菜刀的發展歷程:最早的青堤菜刀出現在明朝末年,當時背靠涪江的青堤有一座千年古渡,“鹽、鐵都是戰略物資。明清時期,均在此設置鹽關。”胡平説,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聚集有鹽、鐵的青堤則成就了青堤菜刀。

  胡平説,由於當時生産工藝不發達,最早只是鐵匠打造刀具。到了清末,青堤菜刀的鍛造工藝才得以推廣。到了二十世紀初,青堤菜刀正式成型。總共70余道工序,全程皆為純手工製作。

  四位老鐵匠合資鑄就菜刀品牌

  位於射洪縣青堤鄉的青堤菜刀廠,廠房顯得特別老舊。自《舌尖3》播出後,前來購刀的人還需多方打聽,才能找到這個廠。22日下午,侯世平在向買刀人介紹菜刀的特色時,還不斷有電話打來詢問有沒有菜刀賣。“雖然青堤菜刀很火,但是由於是純手工打造,生産的量一直上不去。”

  “傳統的製作工藝,一直是師徒相傳。”説起青堤菜刀廠,侯世平不得不説四位老師寬闊的胸襟。新中國成立前,青堤菜刀僅僅出現在當地的鐵匠舖裏。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家放開個體手工業製作,奉庭國、胡伯清、李大明、秦文顯四個鐵貨藝人各出資50元,並將各自的製作工藝整合在一起,合夥打造青堤菜刀,讓青堤菜刀的品質、數量均大幅提高,並遠銷成都、重慶等各地。

  到1979年,青堤菜刀廠擁有衝壓機等各類生産設備,成功註冊“青堤”牌商標,並作為一個著名商標品牌常年被綿陽、成都等地邀請參加農産品展銷會,逐步名揚川中。近百年的堅守,傳統的青堤菜刀現在仍受青睞,借助電商網路訂單不斷,除國內市場外,還迎來了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客戶。

  打欠條借債保住青堤菜刀廠

  “這麼多年,一直放不下青堤菜刀。”侯世平説,1997年,青堤菜刀廠改制為青堤菜刀有限責任公司,擴大規模生産,最多曾容納工人近70名,其打造的菜刀亦聲名在外,根本不愁銷路。但輝煌僅僅延續了6年,2003年,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公司面臨被拍賣。侯世平不願看到品牌老廠面臨倒閉,便又借又貸,東拼西湊了幾十萬元,最高一筆打了18萬元借條,買下了搖搖欲墜的菜刀廠。

  侯世平帶領僅剩的幾個工人深鑽制刀技術,並在沿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創新。他們把適量的鋼夾到燒紅的鐵中,通過不斷加熱鍛打和鐵融合,刀口的部分是硬度較高的鋼,以增加刀的鋒利,刀身的部分是鐵,以增加受力時的柔韌和彈性;在淬火環節,則只用青堤當地的山泉水淬火,“當地的山泉水裏含有礦物質,能提高刀的硬度。”

  近年來,青堤菜刀的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了讓青堤菜刀的工藝能傳承下來,侯世平把以前的老工人請回來,10多個工人共同苦苦地堅守。而廠裏老手藝人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打近30把刀。侯世平説:“我想把青堤菜刀推出去,讓更多的人用上青堤菜刀。同時,讓青堤菜刀的傳統工藝能發展下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