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情誼才是真春節——民俗學者李漢秋談春節的“變”與“不變”

2018年02月23日 14:55: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題:重情誼才是真春節——民俗學者李漢秋談春節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記者王琦、施雨岑、周瑋

  家庭聚會搶紅包,不看晚會搶紅包,戳破手機搶紅包……近幾年,過年手機搶紅包風靡,大有成為“新年俗”的趨勢。

  在民俗學者李漢秋看來,中國節日最重要的內涵在於它是情感的黏合劑,是情誼的強化劑,也是從平日裏匆忙的功利境界到天倫境界的回歸。把搶紅包當作“新年俗”,是走進了誤區。

  “傳統節日是生命的時序,人倫的儀典。簡而言之,便是循天時、重人倫。”李漢秋認為,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體系是傳統社會人們生活的時間表,是按照自然的時序安排的,又與人生的自然階段相對應。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注入人倫精神,使其成了以人倫為靈魂的節日。

  “春節作為傳統節日,積澱了延續千百年的中華文化。”談起自己眼中春節的“變”與“不變”,李漢秋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春節,集中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隨著時代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有了新的認識,對春節的期盼也就發生了變化。”

  在李漢秋幼年時代,最喜歡的節日便是春節。每到過年,家家戶戶的孩子們跟著大人祭灶,便會得到平日裏吃不到的灶糖、灶餅,長輩們會想盡辦法張羅一桌好吃的年夜飯,給孩子們置一身新衣。

  “現在想來,那都是充滿溫情的回憶。”李漢秋説。那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集中于“溫”和“飽”二字,因此,過年便成了集中實現這一願景的時刻。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不再是吃穿,而是更加多元、更多集中于精神層面。人們會在春節去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尋找情感慰藉和精神放鬆的機會。

  “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春節也要與時俱進,有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與人民生活的節奏相契合。”李漢秋説。在他看來,春節民俗文化的創新力度還遠遠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商家要開動腦筋,要創新。政府也可以成立研究機構,把一些沉睡多年的好傳統找回來,發掘出來。”

  當前,一些城市在春節開展燈光秀等群眾文化活動,力圖豐富百姓的節日文化生活。在李漢秋看來,這體現出政府正在進行著一些有益嘗試,但春節民俗要更好地走下去,還需要更多深入到家庭裏去的過節方式,這樣才能靜水流深,傳之長遠。“一切年俗有了生命的真諦,才會長留心底溫潤終生。”李漢秋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