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號子聲聲 響徹沱江(傳承)

2018年02月07日 11:04: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張 文

  “沱江灘多路又險,最惡要數三皇灘!”“峽馬纖路不好走,水淺要數清溪口!”……

  高亢而悲涼的號子聲此起彼伏,傳遞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這便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沱江號子。顧名思義,沱江號子是流傳于沱江流域的船工勞動號子,以四川金堂縣趙鎮、淮口、五鳳一帶為盛。在當地,老一些的縴夫,能夠唱幾十個不同內容的號子。每一種號子,不僅內容相異,在不同的勞動場景中,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唱號子由一人領,眾人和。領唱的人不僅要唱得好,聲音好,還要熟悉水路,深諳水性。因此,領唱人的地位高於其他船工。

  今年74歲的肖雲富是沱江上最後一批拉船人之一。60年前,14歲的他便被父親送去學拉船。年紀尚小的肖雲富勤快聰明,不僅很快學會了拉船基本要領,而且跟隨一些年紀大的縴夫,學會了沱江號子。

  “你雙腳跪在石板上,手拿棒棒捶衣裳,清水洗,米湯漿,哥子們穿到好張揚……”即使是拉船行業消失多年的今天,肖雲富仍然張嘴就能唱起沱江號子,那渾厚的聲音,像從浪花中飛出,樸實而又幽默動人。

  肖雲富介紹,沱江號子由常年在江河里拉船的船工創造,既可以唱,也可以吼。在金堂縣近百里的江面上,共有三大碼頭,在靠水運為主的年代,每天來往的船隻絡繹不絕,隨時都可以聽到船夫們吼唱。每個人聲音不同,喜好不同,唱腔不同,號子的效果也不一樣。從作用上看,沱江號子大致可以劃分為四種。

  第一種稱為“打河號子”。停靠在碼頭上的船隻起航時,大多載滿貨物,非常沉重。開船時必須讓縴夫們做好拉船的動作,集中精力,身體前傾,腳掌蹬地。領唱一聲吶喊,眾人喉嚨裏便一齊迸發出“嗬,嗬,嗬……嘿,嗬,嗬……”的號子聲。

  第二種是“倒板號子”,這是船隻衝灘時吼唱的號子。船隻穿過金堂縣時,途經13公里長的金堂峽,這段江面狹窄,灘多水急,是沱江航道上的“虎口”。尤其從下游過來的船隻,船行上水,要衝過一個個險灘。灘下水花飛濺,聲如驚雷。衝灘之時,縴夫們赤裸著身體,幾乎匍匐在岸邊的鵝卵石上,腳蹬著石頭,手爬著崖壁,一步一步,拼盡全力,號子聲驚天動地,船隻緩慢地逆流而上。這時候吼出的號子聲,音調急促激烈,節奏緩慢低沉,仿佛從心底奔涌而出。

  第三種是“數板號子”。衝過激流險灘後,峽口裏依舊水流湍急,江風拂面,船隻承受著江水衝擊。船工們不敢有絲毫懈怠。於是唱起數板號子,統一步伐,往前行進。這時的號子節奏鏗鏘,伴隨著江水的嘩嘩聲,縴夫們在沙灘上,亂石堆裏,雜草叢中,步履剛健有力。

  第四種是“櫓號子”。船出金堂峽,進入平原地帶。這一河段地勢平坦,河水緩緩流淌,船隻在水中隨著慣性向前走。兩岸風光如畫。若是春天,岸上桃花盛開,縴夫們心情輕鬆愉悅,就扯開嗓子,唱一些幽默風趣,或戲文演義的號子,正所謂“見山唱山,見景唱景,見人唱人”。

  “那時候船工們大多是文盲,根據平時聽來的川劇摺子戲,隨口編唱。”談起沱江號子,肖雲富感慨萬分。他説,拉船的人大多沒讀過書,生活困苦,但是性格堅毅。他們創作的號子,保留著最原生態的聲音和語言,反映了艱難環境下的苦樂精神。“14歲那時候,100多裏的亂石縴道,那些茅草叢,那些沙灘亂石,我都走過好多遍。”他回憶説,拉船的時候,號子聲顯得尤其重要,包括舵手,駕長,縴夫,必須步調一致。每個人都想快些衝過險灘,快些到碼頭,誰也不敢鬆勁,只要一鬆勁,船可能就翻了。而更多的危險,則是纜繩斷了,拉船的人一下子栽進水裏嗆水而死。

  隨著現代化交通的興起,沱江航運逐步萎縮。到了上世紀70年代,沱江金堂段停止通航,拉船這個行業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沱江號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卻被保存了下來。在金堂縣五鳳鎮,當地政府組織老船工,成立了“沱江號子”展示隊,並多次登臺演出。肖雲富等老船工也得以在政府資助下對沱江號子的歷史、韻律和內容等進行廣泛地收集和整理。近年,四川的文化部門和音樂學院根據肖雲富等人提供的資料,創作出大型合唱舞蹈節目《沱江號子》,在多個節慶演出上登臺獻藝(見圖,資料圖片),引起很大反響。

  如今,拉船的行業雖已消失,但金堂縣的水上節會,總是少不了沱江號子的助興表演。沱江號子——一個時代的鄉音,又唱響在沱江兩岸。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3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