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部查處惡搞《黃河大合唱》等紅色經典及英雄人物視頻

2018年02月07日 11:01:00來源:新華網

  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湯詩瑤) 記者從文化部獲悉,針對近期有關媒體曝光的惡搞《黃河大合唱》等紅色經典及英雄人物視頻的問題,文化部高度重視,立即部署查處工作,排查清理有關惡搞視頻,要求網際網路文化單位自覺抵制惡搞紅色經典及英雄人物的網際網路文化産品,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1月28日監測到網路輿情後,文化部立即研究部署查處工作,排查清理下線惡搞視頻,並召集優酷馬鈴薯、騰訊、愛奇藝、百度、新浪、搜狐、秒拍等17家主要網際網路文化單位,召開監管通氣會,明確排查範圍,要求各網站舉一反三,全面清理同類惡搞視頻和音樂。截至1月30日,各主要網際網路文化單位共清理下線涉及經典革命歌曲的惡搞視頻3898條、惡搞音樂165首。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文化部將進一步加強網際網路文化市場監管,緊盯惡搞紅色經典及英雄人物、格調低俗的網際網路文化産品,加強網路巡查,一旦發現,立即責令下線;嚴查價值導向偏差、含有法律法規禁止內容的網際網路文化産品,情節嚴重的,依法從重查處並列入文化市場黑名單。進一步加強對網際網路文化單位的引導規範,要求其嚴肅對待經典革命題材文化作品,尊重歷史、敬重經典、禮讚英雄,自覺抵制和清除不良內容,提供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際網路文化産品。

  推薦閱讀

  人民網評:惡搞《黃河大合唱》,豈止無知和輕佻?

  曾入選“十大抗戰歌曲”的《黃河大合唱》慘遭惡搞。據報道,在某單位年會的視頻中,這首歌曲被人以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惡搞,引得臺下哄笑。近年來,惡搞《黃河大合唱》已成為公司年會或晚會的熱門節目,甚至還被搬上電視熒幕。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裏,遊擊健兒逞英豪”……《黃河大合唱》被譽為“民族危亡時刻奏響的時代最強音”,如今的處境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細看視頻中的表演者,搖頭擺尾,搔首弄姿,不只是醜化經典,更是在褻瀆歷史,醜態令人作嘔,何其荒唐?

  一首《黃河大合唱》,交織著家仇國恨,抒發著衛國豪情,既有“中華民族的兒女啊,誰願意像豬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慼,更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壯志。經典淪落至此,是時代之殤。拋棄經典,就是忘卻歷史。值得追問的是,惡搞《黃河大合唱》絕非個例,從企業到學校,乃至某衛視的綜藝欄目,均有此醜陋行為。這絕非“集體無意識”,而是在過度娛樂化支配下的道德淪喪。把肉麻當有趣,把惡俗當寶貝,為了追求娛樂無所不用其極,這不僅是無知,更是麻木。

  娛樂有邊界,惡搞分對象,不是所有娛樂都該鼓勵,更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惡搞。正如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所稱,“父親是用血和淚寫的這部作品,代表我們中華民族之魂。嚴肅的音樂不可以這樣來調侃,他們來惡搞,我覺得是忘本。”連浸透民族恥辱的經典作品都敢惡搞,不是忘本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低俗不是通俗,慾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承平日久,追求精神快樂無可非議,一定程度上説也是公民權利,但是通過惡搞經典而獲取快樂,這種快樂是廉價的,是庸俗的,也是不可寬宥的。

  談到文藝創作,總書記批評了一些現象,比如,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製濫造、牽強附會,製造了一些文化“垃圾”……像這種惡搞,謂之垃圾毫不為過。

  “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必須對惡搞經典説不。否則,會有更多的經典被褻瀆。惡搞經典,只會讓親痛仇快,只會消解價值認同。就目前而言,除了譴責此類惡搞現象,還應該構建懲戒機制,對當事人依規處理。(秦寧)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