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更多方式“走近”故宮186萬件文物

2018年01月26日 15:25:00來源:光明日報

  據媒體報道,故宮博物院近日與北京市東城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隆福寺、前門等地區開展包括建造故宮近現代文物博物館、開辦故宮大講堂、設立冰窖餐廳在內的多層面多渠道合作關係。

  據最新統計,故宮博物院文物收藏186萬餘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但可惜的是,由於空間所限,每年只有大約百分之一的文物有機會與觀眾見面,百分之九十九的藏品仍然存放在庫房裏,不見天日。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直在推動故宮文物“活起來”“走出去”的工作,讓歷史記憶與現實社會交融,讓文化遺産走入尋常生活,將文物背後的藝術造詣、時代精神與人文價值挖掘出來並向社會大眾宣傳與普及,讓故宮文化資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以更好地呈現與利用。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故宮博物院中最為精細也最為神秘的文物修復工作呈現在觀眾眼前,重新燃起了人們對中國自古沿襲的匠人精神的熱議和追捧。

  讓文物以最為完整和最為原初的樣貌留存並傳承下去,是文博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於故宮博物院這種開放的心態,單霽翔院長曾説:“因為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産是全社會都應當共同關注和參與的一件事,應該讓公眾對故宮博物院的事都有知情權、參與權,了解故宮人在做什麼樣的努力,在用什麼樣的精神做事。”

  故宮博物院以“博物館”為定位,卻不局限于文化遺産傳承工作,它也承載著城市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任。一般來説,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對文化資源進行挖掘、保存、研究、轉換與再現,所以對以地方或區域為基地的博物館而言,通過博物館將文化遺産以多渠道的方式展現,能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對文化脈絡給予全面性的詮釋與解讀,同時也喚醒人們對城市過去的記憶,讓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幾乎已經面目全非的城市更有厚度,也讓在現代社會規劃中越來越無法通過建築辨別地域的城市有自己的風采和故事。以首都為中心,故宮博物院分別與北京市昌平區、東城區和海澱區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更加多元化地展現作為北京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作用;以中華文化為核心,故宮博物院又分別與香港、廈門、重慶等地區開展多層面的合作,逐步實現故宮文物“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打開宮門,讓昔日紫禁城以歷史親歷者和故事傾訴人的角色融入各地百姓的生活中去,這是故宮博物院開放態度的重要體現,也為新時代博物館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方向,讓它們在文物修復機構和遺産展示場所的地位上,更加突出了為社會注入歷史知識和文化底蘊的現實功能。蘊藏著幾千年曆史文化的故宮博物院可以展現給人們的有很多方面,讓歷史走入現實、讓遺産成為生活的方法也有很多種。

  尊重歷史,但不拘泥于歷史;緊跟潮流,但也不隨波逐流、嘩眾取寵,故宮博物院的底氣來自數百年的積澱,更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的信心。

  舊時堂前燕,可入百姓家,那些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産曾經也是鮮活無比的瑣碎日子,而如今柴米油鹽的普通生活也許就是若干年後子子孫孫們只能耳聞的文化記憶,這才是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主題,歷歷在目、生生不息。(作者鄭艷係山東社會科學院民俗學博士)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