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國家寶藏怎麼“藏”

2018年01月26日 15:24:00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如今,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越來越近。不僅博物館觀眾數量連年攀升,而且以博物館為核心的文化産業鏈也呈幾何級數增長。央視熱播的文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更讓博物館成了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

  面對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越來越現代化的硬體設施,越來越豐富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呼籲博物館更開放的聲音漸漲。

  當下中國博物館的進一步開放,究竟面臨著怎樣的瓶頸?

  不同博物館的性質、區位、歷史等一系列差異,導致每一座博物館的自身定位必定不同。一些肩負特殊使命的博物館,都是以“祖廟”“祠堂”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而另一些博物館,如北京的史家衚同博物館,則屬於面向社區的博物館,與觀眾間的互動形式更靈活。

  兩者性質的懸殊,必然導致在開放程度、個體參觀體驗等方面的差異。如果定位不準確甚至倒錯,勢必會影響博物館自身開放程度。

  在中國傳統和歷史中,祠堂和祖廟是等級不同但功能一致的建築,即一家一姓的祖先崇拜場域。但一些地方博物館乃至遺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也在追求“祠堂”“祖廟”或“殿堂”效果,這與博物館公共空間的性質是背道而馳的,值得商榷。

  縱觀歷史,博物館是啟蒙運動的産物。無論是阿什莫林博物館還是大英博物館,都是基於私人藏品建立的公眾建築。這些私人藏品不僅包括古代藝術品,還包含大量自然標本,因此,博物館從興起就是以收藏和展示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界為目的的,是具有社會價值的開放性公共設施。

  就這層意義而言,即便是展現某國、某族、某地域歷史文化傳統的博物館,也應當具有世界性。博物館應該避免變成只有一部分人才能讀懂、認同的“私人會所”。

  強調博物館的宗廟性質,容易導致博物館服務向專業群體、精英群體傾斜。因為宗廟話語的神聖性和宏大敘事,本身就是為拉開神聖空間與日常生活的距離。

  所以,如果所有博物館都在這個意義上進行自我定位,那麼勢必與博物館的開放性漸行漸遠。

  前不久,獨立策展人麗貝卡·卡其撰文指出,中國博物館的展覽過於以策展人為核心,展覽話語完全被策展人的專業話語權控制,這是造成今天中國博物館展覽與公眾之間隔閡的重要原因。

  這當中有一些誤讀,例如,中國的綜合類博物館還沒有建立起策展人制度,各個博物館的展覽項目團隊組成也各不相同。但是,麗貝卡·卡其的觀點還是應該引起國內同行的注意。

  長期以來,國內博物館與考古界的密切關係,使得扮演策展角色的負責人大多具有考古學背景。因此,國內歷史類展覽的敘事,大多帶有濃郁的考古學色彩。過於專門化的展覽敘事,使得展覽團隊週邊成員、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相關工作人員很難參與其中,他們當中很可能有人懂得如何在學術話語和通俗話語之間轉換。

  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以來,在歷史類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中,強調展覽敘事的“去考古化”,使得以新版《古代中國》陳列為代表的一系列展覽顯示出新的獨特性。

  我個人理解,這一理念的準確表達應該是在展覽語言和展品陳列中“去田野考古化”,即不再僅僅用考古類型學和考古學文化譜係,作為唯一或主要的展示理論;在説明文字中弱化考古學概念,突出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田野考古學在考古學研究中具有基礎的地位。但是,考古學的目的則是對考古材料的解釋,解釋的手段會跨越許多學科,因此,考古學本身就是一個異彩紛呈的學科大拼盤。如果把這樣的考古學引入歷史文物的展陳中,將會給觀眾帶來豐富且充滿趣味的資訊,給觀眾以選擇權,從而避免觀眾在閱讀説明後仍然不明就裏。

  所以,如何豐富展覽的思想,如何引導不同學科的參與,都會影響展覽內容的傳遞和觀眾的接受。

  近十幾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地方博物館拔地而起。很多有數十年曆史的老博物館,也因觀眾壓力或其他原因紛紛建立新館。這些新博物館雖然根據級別在建築面積上有所差別,但在規模的追求上則是一致的。大多數地方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都在6萬平方米以上。

  新館一般建於城市新區,這使得博物館在單體建築外還能擁有廣場和院落。然而,這也給參觀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首先是博物館距老城中心太遠,這會使觀眾望而卻步;其次是建築區域過於廣大。一般新建博物館從院落大門進入還要走過至少二三百米的距離才能到達建築大門,而遺址博物館往往和景區連為一體,區域面積更加廣大。

  這種設計本意,是希望觀眾在遊覽景區時將博物館作為其中一個景點。但景區遊覽和博物館參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前者是在行進中隨時瀏覽風景,是精神放鬆的觀賞;後者則需觀眾思考和欣賞。

  很難想像,一位景區遊覽者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還能在博物館裏思考歷史和文化。反之亦然。所以,新建博物館體量的過於龐大,實際上增加了觀眾參觀博物館的疲勞度。再加上餐飲、休閒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參觀博物館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

  或許博物館開放瓶頸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上述幾點是博物館自身可以把控和改進的。如何提高博物館的服務,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觀眾的參與和激勵,這種互動才有意義。(作者閆志係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