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讓走出去的中國文化也能“餘音繞梁”

2018年01月26日 14:36: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日前,中央音樂學院與巴德音樂學院在美國聯合創立中國民族器樂表演專業學位,中國民樂作為一個專業首次在海外音樂學院實現了落地生根。從某種角度來説,這一音樂界的大事對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生動鮮活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即使在今天,不少外國人一提到中國文化,往往想到的是諸如中華美食、少林功夫、中藥漢方這樣的表層符號。雖然,以之為載體的中餐館、武館、藥店早已在世界各地星羅棋佈地存在了幾百年,但實際上仍然沒有真正進入國外社會的主流話語體系。不管是不少海外尤其是歐美人士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偏差,還是部分影視作品裏中國符號誇張失真的藝術化呈現,都折射出中國文化融入海外語境的程度依然有限。比如,中餐在國外確實是味美價廉、廣受好評,但卻在餐廳榜單中寥若晨星,始終難以躋身高端領域。除了技術原因,中餐的菜品體系與當地評價標準的疏離,中餐文化與海外話語體系的錯位導致的“似近猶遠”應該是主要原因。要問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任務何在,很大程度上應當在於讓今天的中國文化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實現入鄉隨俗的本地化和有機融合的主流化。

  如果説,通過一系列中國文化符號知道中國、認識中國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那麼,讓中國文化在海外真正站住腳、站穩腳,真正成為大家認可、認同甚至效倣的目標則應該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第二步。此次中國民樂在西方頂尖音樂學府作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專業的創立,應該是“第二步”的典型代表。這意味著,中國音樂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已經開始融入海外音樂體系,進入了西方教育體系的話語系統。這種走出去不是做客式、拜訪式的,而是真正留下來、待下去的實實在在的走出去。可以想像,當中國民樂作為一個專業、一門學科呈現在外國學生面前,它所承載的分量和價值無疑是前所未有的。不光是美國本土的學生可以修讀這門專業,那些愛好中國民樂的外國朋友也可以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學習到地道正宗的中國民樂。這種標準化、學科化的落地生根,將進一步擴大中國民樂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音樂國際地位的提升。

  由中國民樂走出去延伸來看,中國文化走出去也確實有很多可以探索、嘗試的新思維、新路徑。中國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走出去要比“敲鑼打鼓”地走出去更容易讓海外社會接受。一方面,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固有偏見和信任赤字短期內確實難以消弭,過於高調難免適得其反。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互動本身就有“只可意會”的特點,越是以平等包容、互學互鑒的方式,越容易獲得傳播對象的親近信任。近年來,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中國作家在國際文學市場所收穫的認可和褒獎就從側面説明,伴隨著中國本土文化的蓬勃發展,中外雙向交流感知下,利用中外對人類社會現實和未來的共同共通共鳴的感悟與思考,中國文化也可以成為外國文化輿論場裏的焦點熱點。

  當然,在國際話語體系差異性客觀存在的背景下,中國文化走出去也要學會國際化語言和國際化包裝。這種“國際化”絕不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而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也就是説,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上,結合海外最前沿的創新元素,打造會通中外的文藝作品。比如,賣到以色列的大型音樂對戰節目《全能星戰》,英國國際傳媒集團ITV首次引進的中國節目《中國好歌曲》,在歐美演出場場爆滿的全本京劇《白蛇傳》、實驗京劇《浮士德》、青春版崑曲《牡丹亭》都是中國文化産品實現中西合璧、國際化表達的成功之作。

  此外,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出去也必然需要緊跟時代,善於借助新手段、新模式、新技術實現文化傳播的轉型升級。如果説,國際票房表現不俗的《戰狼2》是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和社交媒體口碑傳播的成功典範,那麼《瑯琊榜》《甄嬛傳》《白夜追兇》等國産優秀電視劇在北美、亞太、非洲等地的熱播,則映射出中國文化産品走出去的不平凡歷程。從最初海外字幕組和熱血粉絲不分晝夜自發地翻譯中國電視劇引發的社交媒體熱潮,到看中其中商業價值的大型傳媒集團、視頻網站整套購買中國電視劇,社交媒體的口碑傳播著實不可輕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深邃內涵和相容並蓄決定了其蓬勃生機。古人曾用“餘音繞梁”形容美妙的音樂,而只要今天的中國人與時俱進、開放包容地將中國文化做大做強、講好講巧,就一定能讓走出去的中國文化在廣闊的海外天地“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作者:姚億博)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5日 07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