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對博物館進行IP開發

2018年01月26日 14:25:00來源:南方日報

  隨著春節臨近,近年來“扎堆”文化創意産品的各大景區,同樣也沒有閒著。近日,頤和園聯手某品牌電商推出“皇家年貨節”,故宮也宣佈聯手某食品商推出糕點禮盒。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景區IP開發仍簡單停留在元素應用上,離真正意義上的內容IP開發仍有距離。

  隨著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各大景區過去依賴門票收入的生存模式也正面臨變革。豐富盈利模式、促進遊客二次消費,IP開發是不可多得的一條出路。何為IP?即智慧財産權,是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在內的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産,例如知名的小説、遊戲、動漫等。IP開發是圍繞智慧財産權的“一雞多吃”,小説拍成電影,遊戲做成真人秀,動漫生出衍生品。同理,博物館不僅是景區,其濃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價值,同樣可以視作IP,同樣有多種“吃法”。故宮銷售的Q萌版系列産品,模倣故宮建築顏色的手工編織袋,取材于藏品上黑漆嵌螺鈿紋的紙膠帶等,都屬於這一類。2017年故宮文創部線下收入近1億元,線上淘寶網店收入近5000萬,潛力可想而知。

  但客觀而言,文創産品單一的開發模式,和真正意義上的IP開發仍有區別。盤點市面上熱賣的文創産品,都是一些普通産品向博物館借力,或參考某種元素,或借用景區名義,至於具體研發和生産環節,還是外包給合作單位。而真正的IP開發則包含大量衍生品,例如好萊塢電影中的“蝙蝠俠”“超人”,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周邊玩具。最為典型的就是迪士尼,其衍生出來的米奇玩偶、漫威模型、印著暴風兵圖案的T恤等,已經成為産業教科書上的經典案例。和一般文創産品形式不同,這類IP開發最大的特點在於有故事、有內容,因而能夠被消費者發自內心地喜愛。而反觀很多運用了景區元素的産品,消費者更多的是為創意買單,為新鮮感買單。

  基於內容和故事進行IP開發,博物館具有先天性優勢。博物館的每件藏品、每個元素背後,都有一個活生生的故事,它們更加厚重,更加獨一無二,很多時候卻不為人知;即便在實地參觀過程中,因為宣傳和講解不夠“接地氣”,觀眾也極容易走馬觀花。如此種種,並非藏品的魅力不足,而是沒有將其轉化成合適的開發方式。央視播放的《國家寶藏》,每期選幾件藏品,由明星“守護人”演繹藏品故事,既有娛樂性,也讓大家對文物有了全新的認識。例如湖南省博物館展示的“皿方罍”,由黃渤和王嘉演繹的“曲折歸國路”,看哭了無數觀眾;又如段奕宏化身越王勾踐劍的“劍靈”,將冰冷“死物”詮釋出另一番模樣……事實證明,重現藏品故事,追索歷史記憶,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而據此再進行IP開發,不是比單純地在産品上運用某種元素,更能獲得大眾的共鳴嗎?

  IP開發是一種創造性的巧思,建立在故事和內容的基礎上,並讓消費者發自內心地認識它、喜愛它。就博物館來説,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思考如何多角度開發IP産業,但是也要提防一種思路,即為了開發而開發。有時候,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等到我們能夠運用多種手段、有足夠能力把博物館的故事講好講透,博物館的價值自然就會凸顯出來。(王慶峰)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