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學家評論家齊聚北京研討李育善散文集《驚蟄之後》

2018年01月23日 10:41:00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月23日電 以“散文創作與現實觀照”為主題的李育善散文集《驚蟄之後》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會議由文藝報社、《美文》雜誌社、陜西師大出版總社主辦,《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主持。中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程,《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北京文學》主編楊曉升、《美文》雜誌常務副主編穆濤以及散文集《驚蟄之後》的作者李育善等20余位文學家、評論家出席併發言。

  李育善,筆名“雨善”,生於1963年,陜西丹鳳縣棣花鎮苗溝村人,現任商洛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係中國作協會員、陜西文學院第二屆簽約作家、商洛學院兼職教授。

  《驚蟄之後》是劉育善的第三本散文集,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從作者近年來在《光明日報》《美文》《延河》等報刊發表的大量作品中精選出來的,還有一部分是首次和讀者見面的,主要敘述了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和感悟體會,是一本工作生活實錄文集。散文集傳承陜西鄉土文學的文學創作風格:樸實但絕不普通。

  真實感是最有力量的東西

  作為李育善的前輩兼同鄉,賈平凹在發言中説,李育善這個人特別能吃苦,特別厚道,所以對於文學也特別誠懇。李育善不是才智型作家,但是他的樸素為人,使得他的寫作不偏執、不矯情,也不嘩眾取寵,所以他的作品生活味十足。“李育善大部分的篇章是寫實際的工作、經歷過的事情,他就是老老實實來寫一些東西,你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真誠,這個人對這個社會生活的真誠,也是對文學的真誠。”賈平凹認為,認真思考紮實寫作,是李育善的寫作態度,只有用真誠的態度去創作,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真實感其實就是最有力量的東西。

  “李育善就是把生活原封不動地搬到紙上,給予藝術的表達。經他所感知的、所反映的生活,就有一種特別的真切,特別的深度,特別的力度。”《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程認為,其散文自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厚重感。不管是沉甸甸的苦難還是樸素細小的幸福,都在他的筆下有明朗、質樸的表達。這也是李育善的一種人生態度,養浩然正氣,懷真誠之心,體敬畏之情,寫蓬勃作品。

  當今的現實就是未來的歷史

  用散文書寫現實觀照,必須要紮根于“人”。魯迅文學院培訓部主任王冰評價李育善的散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他工作和為文的出發點。”他的人文情懷是溫情的、堅定的、向上的。《驚蟄之後》體現出他對世俗生活的熱愛和肯定。李育善關注人民,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王冰認為,讀他的散文可以體味市井的瑣碎溫情,感受人生的悲歡離合,這種對人民的疾苦和艱難會感到難過和痛苦,天然就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一點在李育善的散文中是突出的。

  散文作品的可貴之處,不只在於藝術美感,也在於真實反映的現實觀照。正如《北京文學》主編楊曉升所説:“這本書整體呈現是當今變革時代,當今的現實就是未來的歷史。”楊曉升認為其散文作品的突出特點在於記實性、真實性、原生態,李育善真正把一位基層幹部的日常工作做了原生態文學化的記錄和呈現,展現出“中國農村真實生活圖景和社會現狀”。

  對於李育善的文學創作道路,批評家們也提出了建議,王冰提到,文章樸實,但文字細微度不太夠,希望李育善在創作過程中,能找到更好的文字表達方式。李育善也表示,面對批評和指導,他會把這些建議銘記在心,“像牛一樣反芻,消化吸收”,化作創作的力量,寫出更出色的作品。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