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萌萌噠”國寶火成網紅

2018年01月23日 10:30:00來源: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繼《國家寶藏》之後,央視最近又有一檔文化類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火了。這檔節目每集介紹一件歷史文物,每天用5分鐘為觀眾上一堂歷史課,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4分。節目中文物呈現出“萌萌噠”的一面,加上“流淚”等特效,仿佛“活”了……從早年的《鑒寶》《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如今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説話》,文博類節目正悄然變得接地氣,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

  連結

  讓《如果國寶會説話》走紅的一大指標是其文案,不少詩化解説詞被觀眾口耳相傳——

  人頭壺:《最初的凝望》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賈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聲》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紅山玉龍:《尋龍玦》

  有時,我們會對著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前的先民一樣,看它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躍起。這塊玉,成為我們身體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時光中飛翔、起舞。

  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刻辭骨柶》

  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畫地刻在骨頭上。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太陽神鳥金箔:《照耀古今的光芒》

  太陽神鳥,20克黃金裏的宇宙,是時光的一晃。在這0.02釐米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裏,我們和此刻的世界,如一粒微塵般存在。

  A

  關鍵詞

  厚重

  兩年前,《如果國寶會説話》項目由中宣部、國家文物局、央視聯合啟動。《如果國寶會説話》共分四季共100集:第一季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第二季從秦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三季為唐五代宋遼金夏,第四季為元明清。目前播出的是第一季,其餘三季預計將於今年內與觀眾見面。同《國家寶藏》一樣,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為這檔節目拿出了鎮館之寶,僅故宮博物院就選送了淩家灘玉器、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宋代孩兒枕等重要文物。

  這檔紀錄片對文物的介紹並沒有浮于表面,不僅有輔助文物陪襯,也有早期中華文化發源的相關介紹。比如,第五集《尋龍玦》主要介紹了紅山玉龍,也講解了紅山文化,輔助文物有玉豬龍、玉鬼、玉鳥等藏品;第十集《國之重器》,主要文物是後母戊鼎,而輔助文物則有大禾方鼎、神人獸面形玉器、人面銅鉞、商四羊方尊。

  《如果國寶會説話》短小精悍,每集時長5分鐘,總導演徐歡説:“我們沒法展開,但力求選擇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對文明進程具有推進或改變作用的文物,在中華文明形成與傳揚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産力水準、人民創造、時代精神、文化傳統的文物。”

  據悉,片中每件文物的介紹都採用流行技術輔助製作。以“何尊”為例,由於其深埋于地下3000年,外部已被嚴重銹蝕,底部的銘文已經氧化黯淡,為了讓觀眾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細節,分集導演孫戈霆在攝製中採用了3D掃描技術和全息傳存拓技術。據悉,這也是該技術第一次運用於紀錄片拍攝。

  B

  關鍵詞

  賣萌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隨後“滴”的一聲鈴音——《如果國寶會説話》的開場被觀眾大讚:“這麼萌,真的是是央視的節目嗎?”

  片仲介紹的第一件國寶“人頭壺”,繼續提升了討論熱度,因為這件文物長得太萌了。作為盛水器,這件文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6000多年前的工匠對其面部神情的刻畫:噘起嘴角、抬起頭顱、鼓起臉蛋,就像一個小孩子。不少網友還自發為它製作了專屬表情包。

  還有一件萌物叫陶鷹鼎,它是仰韶文化中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陶器。引起觀眾注意的不僅是公仔玩偶一般的造型,還有自帶萌感的官方解説:“這是一隻有著胖胖腿的鷹。”“它有一種很現代的氣質,用當下的話説,就是萌萌噠、肌肉萌。”這些語言樂壞了網友,紛紛大呼:“如果這個紀錄片早點出來,我的歷史會滿分。”現在陶鷹鼎成了網紅,而“肌肉萌”也成為熱詞。總導演徐歡坦言:“這些新的嘗試,既是團隊吸引年輕觀眾的一種嘗試,也源於不同文物的定位與細節。”

  據悉,20多位分集導演,大多數是“70後”、“80後”,保證了《如果國寶會説話》的創新能力。同時,這檔節目的學術顧問都是“70後”,也為觀眾認識文物提供了更年輕的視角。徐歡透露,自己最近在研究網友們的彈幕評論,可能會影響節目未來的制播。《如果國寶會説話》有過一次針對小學生的試播,孩子們的反饋也給了徐歡啟發:“比如關於陶鷹鼎,有個小孩問:‘古人都特別正經,為什麼會做出這麼不正經的東西?’這個提問很好玩,説明小孩看出了文物的特點。”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