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陜西鳳縣:文化扶貧鋪就百姓致富路

2018年01月09日 10:24:00來源:中國文化報

  “我在鎮、村幹部的幫助下,建起了新房,開了農家樂,2017年掙了兩萬多元,實現了脫貧。”日前,陜西省寶雞市鳳縣紅花鋪鎮永生村貧困戶蘭永玲在接受採訪時高興地説。2017年以來,蘭永玲直接受惠于鳳縣實施的“旅遊+扶貧”措施,依託美麗鄉村建設和日益紅火的鄉村休閒旅遊,辦起了農家樂,成功脫貧。展望未來,蘭永玲表示對以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近兩年來,鳳縣圍繞“扶志、扶智、扶德”開展“三扶”工作,將文化扶貧與産業發展結合起來,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著力推動區域文化和經濟不斷發展。

  文藝登臺傳遞脫貧之志

  “貧困戶的脫貧標準是什麼?”主持人話音剛落就有不少觀眾舉起了手,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是日前鳳縣舉行的“助力脫貧攻堅,添彩美麗鄉村”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暨美麗鄉村行巡演系列活動中的一個場景。鳳縣採取文化下鄉、文藝登臺的形式扶志、扶智,在系列巡演中,除有舞蹈、朗誦、説唱、快板、秦腔等多種形式的節目外,還在表演中穿插了脫貧攻堅知識問答。

  兩年來,鳳縣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扶貧扶志的好辦法,在秦嶺山區上演了一齣出文化扶貧的“大戲”。

  文化扶貧離不開口和筆,為此,鳳縣開展了一系列“講故事”的活動。近日,在鳳縣留鳳關鎮喇嘛泉村的文化廣場上舉行的“院壩裏説事、板凳上交心,脫貧戶講致富故事”活動中,曾經的貧困戶王海明講述了自己發展土雞養殖脫貧的故事,鄉親們的陣陣掌聲中飽含讚許、欽佩,更有“他行,我怎麼就不行?”的反思。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一個個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脫貧故事,經過講述人的口和筆,傳遞到了鄉親們的心裏。

  近年來,鳳縣樹起群眾身邊的脫貧典型50多個,通過進村入戶宣講、電視播報、科普大篷車宣傳、文藝巡演、觀看脫貧攻堅專題視頻、庭院説事會等渠道和手段進行廣泛宣傳,不斷激發貧困戶的脫貧之志。

  扶智、扶德推動觀念轉變

  扶貧先扶志,只有解決了貧困的思想根源,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為此,鳳縣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基礎工程。在鳳縣,農家書屋遍及全縣66個行政村,每天借閱各種圖書的群眾絡繹不絕。同時,分佈在各個鄉間村落裏的文化廣場,不僅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還吸引了不少城裏人的目光。大山深處的永生村成了知名的旅遊村之後,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村裏自費兩萬多元購買了一個多功能移動式舞臺,經常在假期或週末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村民和遊客同臺競技,歡歌樂舞,不亦樂乎。一些貧困戶甚至還在舞臺邊支起了山貨攤,做起小買賣。

  良好的村風村貌不僅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前提,更是鼓舞脫貧幹勁的軟實力。為此,鳳縣創新扶貧手段,把“扶德”作為文化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大力培育追求上進、自強不息的社會新風。“要過上好日子,‘德’是關鍵。”鳳縣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表示,圍繞一個“德”字,鳳縣在文化扶貧中,廣泛開展了“最美鳳縣人”“感動鳳縣人物” “百名孝子”“好公婆、好媳婦、好兒女”等各具特色的評選表彰活動,用典型帶動貧困戶,用榜樣激勵貧困戶。此外,鳳縣還通過建設村史館等方式,有力推動鄉村群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文化旅遊資源聚集創業之能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鳳縣把文化旅遊産業發展與脫貧致富工作緊密結合。不少地區及文化單位通過挖掘文化資源,建立起長效機制,在促進貧困群眾集體脫貧、改變鄉村落後面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託鳳縣獨具特色的馬勺臉譜、刺繡、剪紙等技藝,鳳縣文化部門聯合當地文化企業和教育機構,對貧困戶中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的中青年免費進行山核桃工藝品加工、馬勺臉譜繪畫、根雕根藝製作等技能培訓,變“輸血”為“造血”,讓更多的貧困勞動力端起新“飯碗”,賺起了“文化錢”。

  “鄉村旅遊産業發展中,鳳縣以秦嶺花谷産業帶為主軸,加快鄉村旅遊産業項目佈局,先後建成了東河印象、紅花風情、荷塘月色、漁家燈火、鳳州古城等一批精品旅遊項目。”鳳縣文化廣電局(文物旅遊局)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僅秦嶺花谷沿線就有鄉村旅遊及休閒農業實體139家,鄉村旅遊農民受益面達62%,從業人員中當地農民就業比例達到86.7%。

  “我們探索形成了産業帶輻射型、龍頭企業拉動型、景區建設帶動型、合作社互助型和特色資源轉化型5種旅遊扶貧模式。”鳳縣縣長張帆表示,下一步,鳳縣將借十九大的強勁東風,進一步做大做強旅遊産業,讓貧困群眾更多地享受旅遊産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做到真正脫貧。(記者 秦毅 通訊員 劉濤)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