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座值得一看的縣級博物館

2018年01月09日 10:12:00來源:光明日報

  彭陽縣建成博物館了?這可是個不小的新聞!因為寧夏目前建成的縣級博物館還很少,更何況彭陽縣地處南部貧困山區,目前還是脫貧攻堅的重點縣,而它建縣的歷史只有30多年。2017年12月28日正式開館的當天,筆者就遠途奔波、興致勃勃地前去參觀,頗有一點“先睹為快”的想法。

  果然,彭陽博物館沒有讓筆者失望。筆者在“貪婪”地瀏覽了館內所有展品之後,對彭陽博物館刮目相看。筆者聽到有人興奮地對館長楊寧國表示,這個博物館,是應該高看一眼的。

  建築面積達11200平方米的彭陽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覽、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目前開設了6個展廳,展出的文物有2000多件,藏品有7000余件。其中,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就有12件,二、三級文物則多達560件。

  楊寧國自豪地對記者説,無論是建築規模,還是館藏文物,在寧夏都是數得著的。除了寧夏博物館、固原博物館兩家省級博物館之外,第三個就要數彭陽博物館。在固原市,除了固原博物館,它可以排第二,而在寧夏縣級博物館中,它就可以當之無愧地排第一。這也充分反映出當地政府對文化工作的支援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興建如此規模的博物館,是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據的,是與當地極為豐富、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源和出土文物相匹配的。

  在彭陽,有一部基本完整的通史。

  筆者了解到,彭陽縣不僅發現了距今數千萬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而且發現了距今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石器。至於新石器時代遺址那就更多了,僅已經發現的就有四五十處之多,且都發現了那一時期的文物。在彭陽縣發現的距今幾千年人類居住的窯洞式房屋,依然保存了白灰墻裙,堅硬、光潔、平整,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存狀態。最近在彭陽縣姚河垣發現的西周時期的諸侯王級的墓葬群及大量出土文物,更是顛覆了“周文化未過隴山”的結論,證實早在西周早期,周人就已經翻越了六盤山。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消滅了長期駐紮在彭陽一帶的義渠,彭陽及周邊地區更是正式納入中原的版圖。至今,戰國時期修築的秦長城,還橫臥在彭陽的大地上。彭陽還是歷史名人薈萃之地,有資料顯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都曾到過彭陽一帶,東漢史學家班彪所作的《北征賦》,也記述了他親臨彭陽的經歷和感慨,賦中也點出了“彭陽”這一地名。三國西晉時期著名醫學家、史學家,有針灸鼻祖之譽的皇甫謐,就出生在彭陽縣。唐宋元明清時期,彭陽縣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發展。漢代城郭、北魏造像、北宋石窟、明清驛道,都在這裡留下遺跡,也豐富了彭陽的文化內涵。到了當代,彭陽縣又孕育了比較豐富的紅色文化。中國工農紅軍萬里長征曾經過這裡,毛澤東曾夜宿彭陽縣古城鎮下岔溝、喬家渠的農家,並在當晚記下並修改了在六盤山上吟咏的《長征謠》(即《清平樂·六盤山》的初稿),尤其值得珍視的是,當地至今還保存著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一些革命遺跡。

  彭陽博物館現在開設了“茹水遺珍”“紅色記憶”“今我彭陽”等6個展廳。其中,“茹水遺珍”分為史前、先秦、秦漢、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6個單元。筆者看到,這裡有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有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石器、彩陶罐,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銅短劍,有戰國時期刻有銘文的銅戈,有夯築長城的木夯,有漢代的三足兩耳圓鼎,有與彭陽建縣歷史有關的漢代朝那(讀作zhū nuó)鼎,有西漢時期精美的人駝紋牌飾,有北魏時期的一佛二菩薩石造像,有唐代雙鸞瑞獸花鳥銅鏡,有北宋的刻花梅瓶,有在當地出土、可作為中西交流物證的波斯銀幣……其中的石器、玉器、銅器都有相當的存量。

  這裡還陳列著距今數千年的葡萄種子。那是專業人員在彭陽縣打石溝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那次,共發現了25種已經炭化的植物種子,其中就有葡萄,這可以説明,早在幾千年前,彭陽一帶就已經栽植葡萄了。據文獻記載,葡萄引進到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在伐大宛時帶回來的,一種説法是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的,有人據此斷定,引進葡萄的時間不會早于西元前119年,而彭陽縣出土的葡萄種子,可能要為這些説法打上一個問號了。

  博物館的許多展品,都令人眼前一亮,駐足細品。

  1999年,筆者到彭陽縣採訪,抽空看了當時還放在庫房的文物,便為他們珍藏的許多珍品“驚艷”了一回,也以《偏遠窮縣藏奇珍——寧夏彭陽縣出土文物參觀記》為題做了報道,並就他們建一座博物館的願望在報上公開發出了呼籲。沒想到,此後,他們的重要考古發現一個接著一個,出土文物也從2000多件增加到7000多件,而有檔次、有品位、有內涵的博物館也真的建成並向公眾開放了。

  這確實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也是頗有“新聞價值”的事。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