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凍”趴下? 京城古玩市場客流量驟減

2018年01月08日 08:48:00來源: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陳濤

  這個冬天,京城藝術市場出現了有趣的“蹺蹺板效應”——這邊廂拍賣場人氣火爆,那邊廂古玩城門可羅雀。曾幾何時,到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淘“寶”還是件挺時尚的事兒,如今卻已是大相徑庭的一幅“冬眠”畫風。一度被視作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古玩藝術品到底怎麼了?是市場需求變了,還是供給出了問題。只有走訪過幾處有代表性的集聚群落,或許才能得出更準確的判斷。

  奇!整層樓店員數比顧客多

  愛逛古玩市場的人沒幾個不知道潘家園。

  這裡的古玩集市已存續近三十年,規模在全國範圍也難有出其右者。不過,這裡的商戶顯然更在乎每天的客流量。“前幾年行情好的時候,還得從老家請人幫忙看店。現在店裏安不安排人守店區別也不大,談成一樁生意太難了。”從福建舉家遷居北京的黃炳輝主要經營古典傢具,兼售手串、玉器之類,他説,如今賣出一件古玩就像“碰運氣”。相比成交量,人氣偏低更是不少商戶心中的痛。“有些店舖都快成擺放貨品的倉庫了,常常是連著好幾天都不開門。不是人家不想做生意,主要是走進店內的客源實在少得可憐。”與黃炳輝緊鄰的一位經營書畫的店主透露,自己現在都是吃老本兒,已經好幾個月沒談成有意向的新客戶了。

  當寒冬來臨,古玩市場裏的每個參與者都能感受得到。另一處京城叫得響名號的大鐘寺古玩城的遭遇似乎還要慘烈一些。整個一層通道,很少能看到客人進出,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看店人獨自等待,整層樓店員數比顧客還要多。一些店舖只在展示窗上貼了張留有手機號碼的告示,言明若有想要查驗的貨品,可以打電話溝通。在這裡蹲守了五年的劉延屛透露,即便傳出場租費要大幅減價,依然阻擋不了那些決絕離去的腳步。希望往往與絕望相伴而生。劉延屛和她的同伴們還是堅信大眾藝術消費品終將迎來下一波更宏大的牛市。她在老家的同行也一再告誡她,別輕易轉場回來,那邊的生意遠不如北京這邊。

  選擇在寒冬裏堅守的,大多是那些入行早,擁有不少實力客戶的商家,早年間以低價購入的精品可以支撐他們頂住目前的壓力。不過,至於能扛多久,沒有人能給出答案。“走一步看一步吧。畢竟做了這麼多年,一朝罷手,捨不得。”年過半百的徐徳茆要守在馬甸古玩城等春天到來。

  減!原有業態太過龐大雜亂

  有人在堅守,有人已撤離。

  過去一年裏,劉延屛已送走了三撥兒同行。對於市場“身陷囹圄”,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會長宋建文認為,全國範圍的古玩城都在走下坡路,市場經營額不斷縮水,近兩年更是跌至谷底。他分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需求少了,曾經被視作“公開的秘密”的雅賄現象急劇減少,稍有實力的買家也在從這個市場撤離轉向拍賣會;再就是扎堆兒式古玩市場到了回歸理性的時候。

  藝術市場分析人士馬維也認為,離場的不會只有商戶,一些古玩城也會被洗牌出局。據他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京城一哄而起建了不少古玩城,總數一度達五六十家。“一些地産商將觸角伸向古玩行業,導致市場虛火過旺。”他説,古玩收藏市場大潮興起之初,就連一些原本只是賺取商戶租金的物業公司也衝進來做起了古玩藝術品買賣,頭些年也的確趁著大勢賺了一筆,可缺乏專業運營經驗的他們一旦遭遇市場退潮,就會首當其衝成為“裸泳者”。

  在馬維看來,那些充斥坊間的“淘‘寶’者一夜暴富”“憑幾頁泛黃的紙張就身家百萬元”之類故事,無疑給這個本就不那麼透明的市場平添了傳奇色彩。“其實它的平均利潤並不比普通商品高,不少闖入者實屬誤入歧途。”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更是直陳,與古玩城相伴相生的贗品問題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大頑疾,“市場行情好的時候,贗品也有人接盤。市場萎縮之後,曾經的熱錢必然選擇離場。”

  並不是所有撤離都是悲傷故事。主業是文玩傢具的京城百年老字號“元懋翔”由棲身馬甸一家大型古玩城,轉場至豐臺萬達廣場,剛步入而立之年的掌舵人曹荻明給出的理由是“尋找更大的市場”,畢竟馬甸那家是一個小眾圈子。他透露,開業頭一年就收穫“大紅包”——營收增長了兩到三倍,員工人數擴充一倍有餘。

  變!發掘文化內涵專業經營

  這的確是古玩業遭遇的一道坎兒。

  多位業內人士判斷,形態已經走弱的古玩市場很難在短期內復蘇。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今後持悲觀態度。“對虛火的行業只有適度降溫,才可能讓它走出病態。各方歷經多輪洗牌後,還能屹立不倒的必然是有實力又專業的商家。”在藝術市場分析人士黃煒看來,國內古玩市場以前就是個什麼都可以往裏裝的筐,今後它會走向兩極分化,一端走精品化路線,甚至可能與品牌拍賣行合作推展銷會;另一端是面向大眾群體的工藝品市場。

  求變,正成為這個已經算不得年輕的市場的主基調。不過,往哪個方向變是門大學問。有古玩城拿出整層樓引入餐飲,寄望於人氣帶來買氣,可要將餐飲客流轉化為古玩買家,絕非易事。“給人一種病急亂投醫的感覺。雖説事出有因,卻實在是頭疼醫腳。”黃煒説,過於龐雜的業態會拉低古玩城的專業度,一些資深藏家可能敬而遠之。對於那些實力稍遜一籌的古玩城或是賣家,他建議可以轉戰網際網路,選擇有品牌擔保的平臺開設線上店舖,不僅可以化解場租成本,也迎合了不少年輕群體的消費習性,不失為一條生存之道。

  由曾經紅紅火火,到如今被集體唱衰,曾經被視作京城一景的古玩市場到底該向何處去?季濤開出的“藥方”是,走專業化運營之路。他認為,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淘寶客,在市場爆發期都只是把古玩、文玩當作可以爆炒的普通商品,只有當市場轉向沉寂,人們才不得不靜下心思考出路。“其實這類物品最大優勢是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如何回溯本源去挖掘它,進而找到賣點,是留給市場管理者和店舖經營者的最大課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