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國電影邁上新臺階 總票房559億創造新紀錄

2018年01月02日 10:37:00來源:北京日報

  2017年中國電影是在壓力與爭議中邁開步伐的,就在一年多前,不少業內人士對2017年的總票房持謹慎預估的態度。但是,賀歲檔《妖貓傳》等影片一起發力,2017年最後一個月一口氣拿下超過40億元的票房,也助力全年順利突破550億元總票房大關,最終定格在559.11億元。除了總票房創新紀錄,全國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單片票房突破50億元,可以説是收穫頗豐的一年。在市場強勁反彈的過程中,中國電影也邁入了新時代。

  亮點一

  國産片票房比進口片更高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前晚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其中,國産電影票房301.04億元,佔票房總額的53.84%;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

  2017年,中國電影同比上一年增長13.45%,相比前年(增幅4%),已經重回高速增長態勢。儘管這個數字不能與2014年36%和2015年48%的井噴式增幅相比,但經歷了2016年的“急剎車”後,業內普遍認為2017年是中國電影市場從一味追求速度向穩健發展轉變的關鍵年份。

  2017年共有15部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其中有3部超過20億元。票房過億元的影片92部,其中國産電影51部。《戰狼2》以56.8億元的成績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冠軍,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影史上的單片票房之最。《速度與激情8》(26.7億元)、《羞羞的鐵拳》(22億元)分獲年度票房亞軍與季軍。在2017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國産片和引進片各佔5部。

  對於中國電影年度票房為何能夠突破550億元大關,國內首個觀眾調研平臺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表示,大背景是文化産業的全面復興以及體驗消費經濟時代的到來,而電影一直是最符合體驗消費特點的形式之一。此外,儘管市場“拐點説”不絕於耳,但仍不斷有資本進入到電影産業供血,保證了創作端的活躍。“聚影匯每週進行一次觀眾調研,發現核心人群的觀影頻次在不斷提高,説明常態觀影行為成了很多人文化消費的習慣,這就保證了觀影人群的成長。”朱玉卿説。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影院、銀幕數以及一部分三四線城市人口紅利的增長。他介紹,我國銀幕數以每天增加26塊的速度在增長,至今總數已經超過5萬塊,穩居世界首位。他提出,其實,中國電影的增長動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和發揮出來,銀幕數的超速增長,也導致了單一影院、單塊銀幕票房産出以及上座率的下降,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足夠的反思。

  亮點二

  主旋律電影迎來市場春天

  伴隨票房總數再創新高,2017年中國電影還呈現出了許多不容忽視的亮點。2012年,中國電影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此後各項發展進入快車道。但過快的速度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從2016年開始,擠泡沫、降虛火成為中國電影的另一主題。

  2017年效果尤其明顯,影片的口碑開始切實拉動票房,“內容為王”漸成市場鐵律。觀眾不再迷信IP效應和明星陣容,前兩年大賣的粉絲電影也風光不再。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黃會林感慨,從《戰狼2》的成功中,她深切感受到伴隨中國電影多年的那種浮躁之風正在退潮,而退潮的核心,就是“內容為王、觀眾為主”八個字。

  主旋律電影可以算是2017年收穫最大的一個電影類型,從2014年《智取威虎山》開始鋪墊,到2015年《戰狼》投石問路,再到2016年《湄公河行動》口碑票房雙贏,直至2017年《戰狼2》引爆電影市場,主旋律電影商業化在電影市場的嘗試,取得了巨大成功。

  《戰狼2》的發行方之一、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焦靖認為,《戰狼2》突破了傳統主旋律電影在技術表現和故事題材上的局限,主旋律軍事動作題材在中國擁有巨大的動員能力,隨著國家富強,全社會對國防、軍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只要創作者能精益求精、宣發領域可以務實創新,該類型將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也提到,主旋律電影經過20多年的探索,已經找到了幾條成功的秘訣,比如製作需要精良、充分吸收類型片特徵等。除了《戰狼2》,2017年的《建軍大業》《十八洞村》等也取得了不錯的關注度和口碑。

  亮點三

  小眾文藝片市場屢破冰

  雖然2017年中國電影亮點不少,但影評人曾念群認為,這一年中涌現了一批關注現實的優秀作品,冒出了周子陽、文晏等關注社會現實的年輕導演,這是中國電影的一大收穫。

  如他所説,《岡仁波齊》《二十二》等嚴肅題材的小眾文藝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此類電影“叫好不叫座”的境遇得到改善,腳踏實地的創作者開始得到市場的回饋,這對中國電影多元化和文藝影片的發展無疑都是一針強心劑。

  紀錄片《二十二》宣傳方、朔果蓮蓮創始人蘇北淇回憶起2017年仍然激動難平。她説,雖然2016年電影市場受到直播、網劇等形式的影響,但2017年證明,觀眾對電影的品質要求還是明顯高於其他種類的娛樂産品。觀眾越來越會甄別什麼是好電影,也越來越不以“名氣”論英雄。蘇北淇坦言,電影口碑在宣發過程中的影響越來越重要。

  不過,雖説一批小眾文藝片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但是此類影片的市場表現還很不穩定。比如張艾嘉執導的《相愛相親》,最終僅收穫不到2000萬元票房。周子陽導演的《老獸》、文晏導演的《嘉年華》,雖然有獎項加身,也獲得了一定關注度,但市場表現仍不算好。在業內人士看來,文藝片還需要進一步開拓自己的受眾群。

  觀察與思考

  類型冷熱不均

  檔期依賴嚴重

  儘管2017年中國電影取得的成績搶眼,但仍有許多不足存在。過去的一年裏,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仍舊是動作片、喜劇片和魔幻片。饒曙光特別提到,去年優質的喜劇片太少,僅有《羞羞的鐵拳》:“這也需要我們思考,該如何進一步提高喜劇電影創作的品質。”

  朱玉卿指出,2017年是國産動畫電影的小年,票房最高的是《熊出沒之奇幻空間》(5.2億元),“雖然説現在很多電影都主打闔家歡、親子類,但一些動畫創作者和製作者並沒有去深刻了解這個觀影人群,很多片子還停留在非常幼稚的水準上。”相比之下,剛突破10億元大關的引進動畫片《尋夢環遊記》做了一個正面示範。

  另外,高票房電影對於檔期的依賴十分嚴重,國産片尤其如此。2017年票房前十名中的5部國産片全部出自熱門檔期,冠軍出自暑期檔、亞軍出自國慶檔,另有2部出自春節檔,1部出自賀歲檔。很多平日上映的國産片往往淪為同期進口片的“炮灰”,或者逃脫不了“影院一日遊”的命運。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有望再上一個臺階,突破600億元票房大關。在饒曙光看來,實現這個目標基本沒有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推動中國電影從高速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更加注重公平效益。“只有更高品質的作品,才能不斷滿足觀眾的需求,同時激發觀眾新的需求,實現良性迴圈。否則,我們建設5萬塊銀幕,如果內容生産跟不上,那其實潛藏著很大的風險。”

  影評人曾念群也提到,我們不應該再一味追求數據的提高,“多年來好萊塢爆米花大片審美的影響,讓中國觀眾口味變得相對單一。是時候在市場穩步增長的同時,對觀眾的審美情趣也該做些引導了。”

  相關新聞

  2018年電影市場將保持雙位數增長

  貓眼電影最近發佈2017中國電影市場數據觀察報告。根據報告,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等票房前五省(市)在全國總票房中佔比高達45%,仍為全國的主要票倉。同時,中西部和三四線城市的票房迎來高速增長。平均票價也趨於穩定,2017年平均票價為34.4元(含服務費)。

  雖然2017年影院建設依然如火如荼,但單家影院的票房産出較2016年僅增長4%,四分之三的影院票房産出低於平均水準,影院經營可能面臨較大壓力,新一年可能將迎來影院整合的潮流。就觀眾而言,19歲至29歲的觀眾佔據60%的比重,撐起國內觀眾的大半壁江山。線上購票的比重繼續擴大,81.7%的電影票來自線上購票。

  同時,口碑對票房的影響越來越大。貓眼上觀眾評分8分以下的電影,首日票房能佔到最終票房的21%,也就是説,一旦觀眾口碑不佳,影片票房的後續增長便非常乏力。貓眼還統計出2017年的“黑馬”影片,《尋夢環遊記》《摔跤吧!爸爸》《戰狼2》《二十二》《一條狗的使命》《看不見的客人》《芳華》《羞羞的鐵拳》《乘風破浪》《歡樂好聲音》均榜上有名,這些影片都憑藉好口碑實現票房豐收。

  該報告預測,2018年電影市場將保持雙位數增長,影院服務升級和行業兼併將成為新潮。這意味著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元,只是一個“小目標”。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