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景展示包拯清正為民的“治端”歷史

2018年01月02日 10:27:00來源:南方日報

  12月25、26日晚,全國首部全景式“包公”題材大型原創廉政音樂劇《青天之端》在廣東粵劇院上演。該劇講述在北宋年間,包拯奉朝廷之命在嶺南端州(今廣東肇慶)任知軍州事期間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故事,展現了包拯以國為重、以廉為先、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樹立了包拯清正廉明、鐵面無私、體恤民情、敢於擔當的好官形象,深度揭示了懲姦除惡和為民造福相結合的清官思想,是肇慶市本年度文藝精品創作扶持的重點項目之一,由中共肇慶市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聯合高水準創作團隊傾力打造,肇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肇慶學院聯合出品。

  《青天之端》由國家一級導演、大型原創音樂劇《烽火·冼星海》導演譚穎擔任總導演,全國金話筒獎得主、《烽火·冼星海》編劇陳曉琳擔任編劇。該劇首次全景式地再現了包拯主政端州三年間從民生凋敝到“大治”的艱難歷程。此外,該劇還創下了用音樂劇的形式展示包公形象、從忠孝廉勤角度塑造包公形象等多個全國“第一”。

  全劇總計120分鐘兩幕8場,劇情緊湊、跌宕起伏,融合嶺南音樂和西方音樂元素,既有嶺南風情舞,又有西洋咏嘆調;舞美和對白設計的廣東和肇慶特色鮮明;全息投影技術展示亦真亦幻的影像和舞臺藝術交互融合,給廣州觀眾帶來一場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視聽盛宴。可以説,《青天之端》是在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廉政文化基因,創新廉政文化教育的一次成功嘗試。接下來,《青天之端》將在全國各地公演,並有望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講好中國故事。

  聚焦

  歷史性和現實性相結合

  全新角度塑造包青天形象

  作為中國清官中的標桿人物,包拯的故事家喻戶曉,此前諸多影視作品更讓其清廉形象深入人心。

  作為全國首部“包公”題材大型原創音樂劇,《青天之端》將主要矛盾匯聚在廉潔與貪腐的鬥爭上。通過重現端州府的特定歷史背景和官場生態,包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理念展露無遺。

  整部音樂劇將幹部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臺藝術,與人們耳熟能詳的典型人物故事相結合,結合廉政文化、歷史文化和肇慶特色于一體,既有懸疑、反腐的故事情節,也有展現家國情懷的內容,大大增強了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江水滔滔,風起雲湧,北宋年間,包拯乘船,駛向端州……12月25、26日晚,廣東粵劇院燈光漸暗、序曲響起,觀眾的目光逐漸集中到了舞臺中央。

  包拯自請前往“40年不治”的端州任知州三年,當時是他第一次擔任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就遇上硯坑倉庫端硯被盜。在探查端硯失竊案的過程中,包拯一邊斷案,一邊嘔心瀝血治理端州,做了興學教化、只徵貢數、排瀝墾荒、挖井除疾、歸順僚族、建設新城、不持一硯歸等7件民心事。當包拯偵破貢硯被盜案、貪腐官員被抓之時,劇情被推向高潮。

  在劇中飾演“包拯”一角的是男高音歌唱家、廣東女子職業師範學院青年教師盧雅斐,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音樂劇。為了把包拯演“活”,盧雅斐除了揣摩劇本,還密集觀看電影、電視劇、地方戲中的“包青天”,汲取表演靈感。他説,“音樂劇是綜合藝術,除了演唱更需要表演,這部劇裏的包拯唱段陽剛正氣,但不同於以往‘高大全’形象,他不是黑臉、沒有月牙,更接近歷史真實,也更‘接地氣’,並不是一個被‘神化’的人物。”

  編劇陳曉琳透露,包拯在端州三年,所留史料不足百字,創作難度極大。但總體上,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故事情節大部分參照了歷史文獻,如包公打井、包公治水、勸瑤歸漢、治理硯市等情節均是根據歷史大事件編寫,而貫穿始終的懸疑大案則是虛構的。“我希望,用新的思維和審美塑造一個更接地氣的包拯,他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抱負也有苦樂,而不再是過去那個在戲曲中神化了的包公形象。”陳曉琳説。

  為此,陳曉琳在劇情設計上,也增加了愛恨情仇,並通過宋詞、英雄救美等手法展現浪漫的愛情,既以史為據,又不拘泥于史實,通過對歷史的再認識與感悟,深挖人物之魂,重點呈現包拯的思想觀念、民生情懷、為官處事之道。

  很多觀眾在觀看完整部劇後都表示,他們對包公治端的歷史有了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更難得的是,這個包公更貼近人心了。

  廉政教育要取得實效,既要講究內容,更要創新形式、感性表達。如果枯燥無味、墨守成規,宣傳教育的效果很難達到理想狀態。

  該劇的劇情雖然發生在宋代,但觀眾並不感到陌生。相反,通過劇目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分析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也可以給他們啟迪。

  “這部劇裏,包拯除了是個好官,也是好兒子、好丈夫,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讓人覺得可信可敬可學。”一位廣州觀眾觀看演出後説。“看了這部劇後,包公的形象更立體了,劇中傳遞的廉政信號不是生硬説教,而是水到渠成。”廣州鐵路置業公司黨員丁夢衡説,用音樂劇承載廉政教育更有感染力了。

  在總導演譚穎看來,《青天之端》有著很強的思想性,置身當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它有“以古鑒今”之效,亦有勉勵和勸喻當下領導幹部、公職人員要勤政廉政善政的深意,這其中的“教育點”,肇慶市紀委給予了大力指導。“包公生活在宋代,他在肇慶(當時的端州)做的七件大事都是為老百姓辦實事,傳遞了‘心無百姓莫為官’的千古至理。如何將看似久遠的人物、故事講述得親切、貼近,是作為文藝工作者的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解讀

  地域性和世界性相結合 呈現視聽盛宴

  《青天之端》吸取嶺南地域文化元素,尤其是舞美、舞蹈道具、對白,充分體現了肇慶的文化特色。當包拯偵破貢硯被盜案、貪腐官員被抓之時,劇情推向高潮,包拯細數貪官之過,對“貪者民之賊”再三擲地有聲地唱出“冇得傾”,對貪腐的“零容忍”,讓觀眾紛紛叫好。劇中不僅出現了米倉巷、披雲樓、硯洲島,貫穿整部劇的道具裹蒸以及專門編排的“裹蒸舞蹈”,更展現了肇慶的地理風光和人文風俗。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音樂劇是“舶來品”,但在作曲上該劇有著強烈的廣東音樂的特色。作曲家高佳是一位80後,他説,一般音樂劇作曲偏向時尚現代,但這部音樂劇人文歷史醇厚,是一部廉政主題的正劇,作曲上很難駕馭,“這與我此前接觸較多的影視音樂和百老彙式音樂劇的表現形式和配樂完全不一樣,複雜程度也更高。”

  經過幾次和導演的探討,最終高佳改變了一開始類歌劇化的創作方向,而採用了更凸顯本土特色和中國語言的作曲方式,“不管什麼風格,合適才是最重要的。”高佳出生於廣州,自小對廣東音樂有天然的親近感,通過對《步步高》《彩雲追月》等一些廣東音樂符號性元素的重新整理,他將西洋技法與民族旋律相結合,讓整部劇更具現代化氣息的同時又不失嶺南風味。

  尤其是該劇反覆出現的歌曲《清心直道》《荷花映青天》等旋律優美,歌詞富有韻味,獲得觀眾好評。不少觀眾表示,劇中每個演員都唱出了角色的個性,比如年輕的雙兒唱得比較高揚清脆,包拯的夫人唱得穩重大方,讓人切實感受到音樂劇的魅力,尤其是包拯和董氏跋山涉水中的二重唱《千金一諾》更彰顯了包拯的愛民情懷和舉案齊眉夫妻情。

  除了高佳,該劇作曲團隊中還有兩位90後,整個主創團隊都偏年輕化,但組織紀律性強、配合程度高,年輕人的加入也大大激活了整個隊伍的活力,“它雖然是一部正劇,但我們希望觀眾覺得是‘好看’的。”高佳説。據悉,該劇在肇慶首演當日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觀看,他們也表示,劇中的愛情唱段和生活元素很有感染力。

  雖然《青天之端》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肇慶,但該劇主創團隊集結了廣東最為優秀的演藝團體與個人,戲劇導演、舞蹈編導、音樂編輯及包拯等主要角色扮演者均為著名藝術家,肇慶市歌舞團、肇慶學院音樂學院人員也參與了製作和演出。“包公不僅僅是肇慶的一筆文化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他的精神應該走向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導演譚穎説。

  創新

  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 打造文藝精品

  包拯的形象穿越900多年曆史,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溫度,他身上的那股清廉、勤政、擔當、愛民的正氣,也為百姓審視官員提供了一把尺子,這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所在。

  整部劇對全息投影技術的運用,呈現了亦真亦幻的影像效果,與現場舞臺表演藝術融合,給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視聽盛宴。影像和劇情巧妙連接、和演員搭配自然,也令傳統的舞臺表演變得更具感染力。在廣州工作的“90後”媒體人莊美純認為,《青天之端》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也很適闔家長一邊看一邊引導小孩了解歷史文化、學習金玉品質,“之前對包公在端州的歷史不太了解,這部劇讓我對包公産生了很大興趣,更想多了解這方面的歷史。”

  無論是包拯初到端州還是任期已滿另任新職,高科技的加入都為舞臺增色不少。當硯坑倉庫端硯被盜時,舞臺上全息幕的影像與現場表演相結合呈現令人倍感壓抑的硯坑,硯工們在狹窄的坑道上艱難作業,歌聲唱出他們的悲情勞作;舞臺下,觀眾們不禁唏噓,為眼前場景之真實感到震撼,為人民之苦難感到痛心。當包拯離開端州,舞臺上出現了萬民相送的景象,催人淚下,而劇末“包公擲硯”的情景,更是讓觀眾驚嘆不已,全息幕上波浪洶湧的景象與包拯“不持一硯歸”的堅定相融合,現場再次響起如潮水般的掌聲。

  肇慶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謝健江認為,包拯這個清正善政的歷史人物,被移植到了音樂劇《青天之端》之中,不僅為包拯在端州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熟悉的情節,也增添了更加感人的勤政為民故事,是很好的劇目題材,“該劇是值得肯定的,並且是有價值的。”

  好題材是資源,好題材也是寶藏。唯有用心挖掘,才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從《青天之端》目前在肇慶市6場、廣州市2場演出反響來看,觀眾是十分滿意的,如潮般的掌聲無疑是對這部大型原創廉政音樂劇的認可和褒獎。而作為觀眾,省紀委有關領導充分肯定《青天之端》是“難得的廉政教育文藝精品”,肇慶市委主要領導也給予了高度評價。《青天之端》帶來了一股正氣,一縷清風,一泉暖流,是一部具有社會責任感、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心之作,充分體現了主創者和出品方的文化使命感。

  眾所週知,好的文藝作品既要有好的表現形式,更要有好的思想內容,兩者相互依託,缺一不可。其中,好的思想內容則是文藝作品走向成功的基石,文藝作品如果沒有好的思想內容作支撐,即便表現形式再好,也不可能俘獲廣大受眾的芳心,更不可能流傳久遠。像“包公”這樣的文化歷史題材,無疑是文藝作品創作中所鍾愛的題材。透過觀眾反映可判斷,《青天之端》沒有辜負好題材,它也為文藝作品創作提供了借鑒、帶來了啟示。

  筆者了解到,近年來,肇慶市通過對文藝精品創作給予扶持和獎勵,鼓勵全市文藝工作者創作具有肇慶特色、嶺南風貌、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煙雨丹青》《梅花六祖》等已經跟廣大觀眾見面的戲劇,就是在這些扶持獎勵推動下順利開展的創作精品。

  與此同時,肇慶正在實施府城保護與復興項目,以宋文化為“底色”,包括包公府衙修復重建、包公井重新開放及宋城墻修葺保護等,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品牌,使傳統歷史文化和現代城市繁榮交相輝映。其中,對包公文化的推崇,與《青天之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主創説“青天”

  ○導演譚穎

  這部劇的創作太不容易了,凝聚了肇慶相關部門的關心和愛護,也凝聚了不同藝術團隊的心血。我們希望《青天之端》可以走出廣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因為包公精神需要進一步弘揚,包公所做的事,離我們一點都不遠,也是我們今天可以做到的,包公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編劇陳曉琳

  參與這部劇的創作,我都要愛上肇慶了,劇中很多表現肇慶元素的段落,希望可以成為單獨的節目留給肇慶觀眾。這幾場演出,我很欣慰地看到很多年輕觀眾喜歡這部劇,主創團隊中年輕的作曲家、年輕的演員,為這部劇帶來了時尚感。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