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劇名家趙葆秀海外收徒:戲曲發展需新鮮血液

2017年11月28日 08:2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上官雲)11歲開始學藝,12歲登上舞臺,獲得多個京劇重要獎項……京劇表演藝術家趙葆秀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分享了從藝經歷以及前不久前往法蘭克福收徒的感悟。在她心裏,京劇的發展前景很可喜,也希望通過這次海外收徒的具體行動,能播撒下弘揚京劇藝術種子。

  趙葆秀生於1948年,1959年入北京戲曲學校,師從孫甫亭、孫振泉等,專攻老旦。後又拜京劇名家李金泉為師,加上自己又刻苦,很快成為當時非常歡迎的專業演員,創排了《三關宴》、《八珍湯》、《風雨同仁堂》等一系列常演不衰的劇目,先後拿下了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文華獎等各種獎項。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葆秀開始淡出京劇舞臺,把重心轉移到教學上,“現在還是有人邀請我登臺,但我想各行各業都需要新鮮血液,京劇也不例外。到了這個年紀,就要多把演出機會讓給年輕人,自己做好傳承的工作”。

  早在1986年的時候,趙葆秀就在少年宮見到了自己第一個弟子:翟墨。當時趙葆秀一心想著唱好京劇,沒想收徒,“他們跟我説:這個8歲的小女孩跟你可像了,葆秀你來看看再説唄。我一看,翟墨還真行。現在她也是算是老旦行當的人才了”。

  此後,趙葆秀又先後收了孫麗英、黃麗珠、張召君、侯宇等人為徒。這些徒弟之中,有專業京劇演員,也有戲曲院校的教師,“平時有票友找我,説想學戲,我也教,傳承京劇藝術總是好事兒”。

  2017年11月中旬,趙葆秀專程來到法蘭克福,京劇愛好者劉雅梅要拜她為師。而這,也是趙葆秀第一次在海外收徒。説起來,兩人還真的頗有淵源。

  2014年,趙葆秀一行人來到奧地利演出。結束後有人告訴有戲迷“求見面”,“我當時一愣:這異國他鄉的,還有戲迷?”

  來人正是劉雅梅。那天,她和幾個同是“資深票友”的朋友專程來看望趙葆秀。由於時間原因,兩人只是匆匆見了一面。但從此,趙葆秀知道了法蘭克福有個德華京劇苑,裏面有劉雅梅、顧裕華、朱旭東等一大批京劇愛好者。

  轉眼到了2015年,趙葆秀去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活動,又一次見到了劉雅梅,話題當然還是京劇。在一間咖啡廳裏,劉雅梅和隨行的朋友把平時學戲的疑惑都拿出來向趙葆秀請教:身段怎麼才好看?指法怎樣才算到位……問題一個接一個。

  “拿《紅燈記》舉個例子,李鐵梅手裏的紅燈得從後往前舉起來,按你們演出的動作,完全是舉反了。”聊得入神,趙葆秀他們完全忘了時間和空間,旁邊的外國人聽得入了迷,一個勁兒豎大拇指,咖啡杯都空了,還捨不得走。

  來來往往間,趙葆秀和劉雅梅逐漸熟識了。平時,兩個人經常通過微信溝通:劉雅梅把自己的演出視頻發過來,趙葆秀教她怎麼改進。有一天,快人快語的劉雅梅突然變得忸怩了,糾結半天,提出了拜師的請求,並邀請趙葆秀到法蘭克福舉行收徒儀式。

  經過慎重考慮,趙葆秀同意了。考慮到劉雅梅熟悉的拜師見證人幾乎都在法蘭克福,這裡有徒弟的心願、德華京劇苑戲迷朋友的情誼,而且,在國外有這樣一塊京劇的土壤實屬不易,最終,她決定專程去法蘭克福收徒。

  當天的拜師儀式上,屋裏滿滿噹噹擠了幾十位前來道賀的華人華僑。圓夢的劉雅梅特別感動,“拜師不是為了沽名釣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國粹並將之在異國他鄉發揚光大。我唯有勤奮學習用心鑽研、積極推廣、大力弘揚,才能不辱師門、不違師命”。

  “我發現這麼一個現象: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京劇就像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我們和海外華人,只要是因為京劇認識了,十有八九就成了朋友。”聽到徒弟的這些話,趙葆秀感觸很深:劉雅梅等人不僅僅把京劇藝術當成個人業餘愛好,而是將其視為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他們自己買行頭、義務演出,充滿了對國粹藝術的熱愛和文化自信”。

  “京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需要傳承下去。”趙葆秀認為,收徒的事在國內常有,但專程到國外收徒還幾乎沒有過,如果能借此讓京劇在海外産生影響,讓文化走出來,這就是意義所在,“希望通過這次收徒播撒下傳承的種子,讓京劇的種子在這塊土壤生根發芽”。(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