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看過來 今年烏鎮戲劇節看點都在這
中新網北京10月20日電(袁秀月)“我來了,第五屆烏鎮戲劇節。”17日晚,該戲劇節發起人、總監製黃磊在微博中發佈了一張自己的工作照。
從2013到2017,每年讓黃磊忙碌的烏鎮戲劇節,也從默默無聞走上了國際舞臺,這個江南小鎮將戲劇融入到每一塊磚瓦,吸引著來自四方的戲劇愛好者。今年有哪些看點?和往年有何不同?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就此進行了梳理。
烏鎮戲劇節售票情況火爆
《竇娥》開票8分鐘售罄
19日,烏鎮戲劇節正式開幕,來自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24部劇目,將在這11天內呈現100多場戲劇演出。
知乎上有網友如此評價烏鎮戲劇節——“文藝青年的盛宴”。
這在數據上也可見一斑。8月28日上午10點,戲劇節門票上線開售,僅僅8分鐘,來自丁一滕導演的《竇娥》就宣告售罄,隨後,24部特邀劇目中的15部也宣告售罄,“手慢無”、“求票”的聲音瀰漫在社交平臺,火爆程度堪比明星演唱會。
18日,烏鎮在雨中迎來它的早晨。與此同時,第五屆戲劇節藝術總監田沁鑫正在做最後的準備,她要和工作人員一起,對戲劇節的每個環節、每個場地做最後的檢查。田沁鑫是戲劇節創立以來的第一位女性藝術總監。其實,早在第2014年,她就和烏鎮戲劇節結下了緣分,第二屆開幕大戲正是田沁鑫執導的水劇場版《青蛇》。
藝術總監田沁鑫帶來新氣息
首次單設女性系列
女性是戲劇逃不開的話題,田沁鑫也給烏鎮戲劇節帶來一絲新的氣息。有網友評價稱:“如果説,前四屆烏鎮戲劇節是男子漢形象,那麼第五屆烏鎮戲劇節一定是溫柔如水的姑娘。”
田沁鑫將今年的特邀劇目分為五個系列,分別是經典系列、女性系列、影像系列、肢體系列以及新生代系列。前幾屆,烏鎮戲劇節也有女性題材的劇目,但單設女性系列,還屬首次。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女性系列共邀請了四部戲劇,分別是《影子(歐律狄刻説)》、《這輩子有過你》、《水漬》、《聖女貞德》。
其中,《影子(歐律狄刻説)》的導演是有“戲劇女皇”之稱的英國導演凱蒂?米切爾,她是為數不多的在國際上都聲名顯赫的女性戲劇導演,曾執導過《朱莉小姐》、《奧菲麗婭的房間》等。
《水漬》被稱為40歲女性的“達利”式迷途,男導演保羅?瑪瑞爾斯用女性視角講述了女主角勞拉兒時的記憶帶給平淡生活的影響。此外,《聖女貞德》和《這輩子有過你》也塑造了鮮明的女性形象。四部戲劇都以女性為焦點,但都有所不同,有業內人士評價稱,“難得地做到了女性特徵鮮明,又超越了兩性爭論的困擾”。
特邀劇目陣容強大
開幕大戲來自瓦赫坦戈夫劇院
在烏鎮戲劇節官方微博上,黃渤、孫紅雷、周迅、舒淇、胡歌等數十名演員錄製了“我在烏鎮等你”,吸引了大批粉絲關注。
明星的力薦,把烏鎮戲劇節更加推向了大眾視野。與此同時,戲劇節本身也在不斷成熟發展。作為重頭戲的特邀劇目,從第一屆的6部到今年的24部,足見增長勢頭之猛。
記者了解到,今年的開幕大戲《葉普蓋尼奧涅金》由“國際一流”的劇團——瓦赫坦戈夫劇院帶來,改編自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的詩作。《莫斯科時代報》曾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一次對亞歷山大?普希金偉大的詩體小説驚艷、震撼、巧妙且幽默的重新思考,它讓我們得以一瞥作品幕後和原作字裏行間的奧妙”。
特邀劇目中還有一部全球首演的戲劇——《黑夜黑幫黑車——影像的復仇》。這部戲由美國加州藝術學院新表演中心推出,在影像上將有較大的突破,每場只有50個座位。
除了國外的幾部大戲,特邀劇目中還有來自中國本土的戲劇。由新銳實驗戲劇導演丁一滕執導的《竇娥》堪稱黑馬,開票8分鐘即告售罄。此外,還有田沁鑫導演的《狂飆》、鬼才導演莊一的《風塵三俠》等。
觀眾人數增長迅速
戲劇影響力逐步提升
記者在網上看到,儘管不少劇目的門票早已銷售一空,但依舊有觀眾計劃前往烏鎮。有網友寫道:“買不上票看看嘉年華也好。”
陳星(化名)最初因為一部《似水年華》認識烏鎮。在看完第一屆烏鎮戲劇節的開幕大戲《如夢之夢》後,陳星深深地愛上了這裡,“有一種去了再也不想離開的感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每年的烏鎮戲劇節都成了陳星的必去之地。
事實上,在烏鎮戲劇節上,像陳星這樣的“文藝青年”一年比一年多。
除了戲劇愛好者、戲劇從業者,還有大量的普通觀眾。有的人甚至從沒看過話劇,但這並不影響去烏鎮的熱情。
據烏鎮旅遊公司數據統計,前四屆烏鎮戲劇節共有特邀劇目65部,演出225場,16場戲劇活動,5100多場嘉年華,吸引了遊客和觀眾100多萬人次。人們不僅在這裡看戲,還在這裡吃喝玩樂,這也跟烏鎮“最好玩的戲劇節”的定位不謀而合。
黃磊也曾提到,辦藝術節就是想要影響許多人,這些人會影響這個世界。而如今,烏鎮戲劇節帶來的影響正在慢慢擴散。
被黃磊視為“烏鎮戲劇節核心”的青年競賽單元,培養出了許多青年戲劇人,比如今年特邀劇目《風塵三俠》的導演莊一,《竇娥》的導演丁一滕等。以戲劇為種子,烏鎮戲劇節成為培植優秀戲劇人才的沃土,他們正在慢慢充實中國的戲劇力量。(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