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楚劇

2013年09月30日 10:16:0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説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于武漢、孝感、鄂州,黃岡、荊州、咸寧、荊門,宜昌、黃石,隨州十地市五十余區縣,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2006年,入選國務院頒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楚劇現存劇目約五百個,常演的有兩百多個,伴奏樂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鈸、大小鑼等。楚劇還頗具包容性,能吸收京、漢大戲的劇目,既能演生活小戲、現代戲,又能演宮廷大戲和武戲,表現手段豐富多樣。

  楚劇的表演藝術是在對子戲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演唱過程逐步發展而成,在角色行當上並無嚴格的區分。早期演出僅為一旦一醜,以後出現小生和鬍子生,進入漢口演出後行當角色開始增加,出現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窯旦、小生、老生、醜、花臉諸行當。

  楚劇百餘年來,不斷發展和創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員,影響較大的有 160多人,早期的有鄒全順、邱東元、湛春林、湛駝子、熊三元,楊德安等,名聲最著的始有“四喜”,即徐壽喜、李德喜、曹建喜、張四喜,後有章炳炎、關嘯彬。

    楚劇貼近生活,緊跟時代,表現手段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充分顯示了鄂東一帶地方文化的特色。楚劇目前面臨著劇團銳減、人員老化、經濟困難、後繼乏人、觀眾萎縮等諸多困難,對珍貴資料與老一輩藝人技藝的搶救也因缺乏資金而難以開展,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關心扶持。

    在楚劇的發源地湖北城鄉都仍有一股不息的楚劇藝術文脈在涌動和流淌……湖北的普通的民間藝術團體,它不僅雲集了諸如李金鳳、宋洪聲、九歲紅、熊留勝等一批曾經享譽楚劇舞臺的中老年藝術家,也團結了一批來自各行各業的楚劇藝術的熱愛者和守護者。

  積澱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智慧、在歲月的磨礪中形成的傳統藝術民間文化,也不再僅僅是一種文藝形式,更是一筆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正是它們構成了人類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紛繁多姿和絢麗多彩。具有濃郁楚風漢韻特色的漢劇、楚劇等一大批優秀的傳統地方戲劇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的縮影,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將它承襲發展下去。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