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含弓戲

時間:2013年09月17日 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含弓戲是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含山、和縣、居巢、無為、當涂、蕪湖等地。因發源於含山,源為由盲藝人操弓拉二胡賣唱的灘簧,故稱“含弓”。發展為戲曲後改今稱。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含山一帶有一些演唱曲藝灘簧的盲藝人。三五人一隊,賣唱於街頭蒼尾、茶坊酒肆,曲目有《李玉蓮賣大布》、《孟姜婦女送寒衣》、《王祥臥冰》、《賣油郎獨佔花魁》等。後盲藝人黃應龍、江鳳英等以 這些民歌、小調為曲調,使聽者感到新穎別致,影響逐步擴大。

  約于咸豐年間(1851-1861),含山連年荒旱,一些藝人外出至蕪湖謀生。清唱形式的含弓戲在那裏遇到了“復弓”、“蘇弓”(今梨簧戲的前身)之競爭,同時三者間又相互影響,彼此交流。辛亥革命後,含弓戲漸趨衰落,抗日戰爭期間幾乎銷聲匿跡。建國後,經有關部門搶救,記錄整理了一批傳統劇目。

  含弓戲重唱不重白,唱詞以七、十字句為主。其劇本保存較多説唱藝術的痕跡。如《賞午》中,許仙辭別白娘子下河沿去看龍舟賽時,即以第三者口吻唱出“沿河兩岸人如潮,五色龍舟賽奪標。……不表許仙在舟看。再表高樓妖姣姣。”通常每折結束時,場上人物也以第三者口吻合唱兩唱詞作結束語。

  含弓戲的曲調分大曲和套曲兩部分(已記錄 共有七十二種)。以大曲為主調,是在民歌基礎上,吸收了崑曲、徽調的某些曲牌和板式,加工演化而成為具有表敘功能的成套唱腔。分引子、過門、原板、垛板、數板、導板、叫板、哭調、尾聲等板式。原板、垛板、數板,適宜於抒發角色內心活動,大段抒唱,可快可慢。導板是一種緊打慢 唱的曲調,在人物悲憤激昂或極度緊張時使用。哭調、叫板等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哭、叫聲加以提煉而成的唱腔,色彩濃厚,風格獨特。

  含弓戲已有200多年曆史,因起源於含山縣、以弓弦(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名含弓戲。它以古樸典雅的優美曲調、細膩淳樸的演唱贏得了廣大觀眾。後來,含弓戲因種種原因瀕臨失傳。該縣于去年著手對含弓戲實施“搶救”,成立了“含弓戲研究室”,抽調專業人員收集曲譜、劇本及相關資料。

  據了解,含弓戲作為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已于1994年被文化部列為全國稀有劇種,並被編入《中國戲劇音樂整合》和《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

  含弓戲是含山縣的一張名片,許多老藝人翹首以盼,一些有識之士也為之奔走呼號,希望她有重展英姿的那一天。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