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呂劇

2013年09月25日 11:17:0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于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曆史。

  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臺。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揚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 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采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倣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倣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臺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

  呂劇發源於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牛莊鎮)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