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淮劇

時間:2013年09月17日 14:5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又名江淮戲。源於清代,流行于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清代中葉,江蘇鹽城、阜寧、淮安、清江市兩淮地區和寶應、海陵、高港、興化等老揚州部分裏下河地區,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説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

  淮劇語言是以今江淮官話的方言為基調,並兼顧附近的淮安、鹽阜等地方言而戲曲化的一種舞臺語言。建湖縣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香火戲藝人大多出生於此。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 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採用。

  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其中四聲韻14個,即爬沙、婆娑、圖書、愁收、喬梢、開懷、齊西、談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鬆。實際運用中,通常將“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

  淮劇從唱法表演還可以分為“西路淮劇和東路淮劇”,西路淮劇主要是淮安和寶應地區,該地區是早期淮劇的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調”為主調,表演略顯生硬;東路淮劇以鹽阜地區為主要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調”為主調,表演靈活。從地區來分可分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邊地區,北片主要指鹽阜兩淮揚泰等地區。

  淮劇表演上素稱能時、能古、能文、能武,由於曾與徽劇、京劇同臺演出,所以它較多地吸收了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同時又保持了民間小戲和説唱藝術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見長等。

  淮劇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馬派自由調”、“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楊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別是淮劇名家筱文艷、何叫天、李玉花、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楊佔魁、李少林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淮劇藝術流派。

  淮劇博物館坐落在鹽城市聚龍湖東北角,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該市文化部門負責人介紹,淮劇博物館是集展陳、傳習、演出於一體的專題博物館。分為歷史沿革、藝術常識、名人名作和文化現象四個展廳,通過原作劇本、經典劇照、視聽資料、舞臺模型、服裝道具等珍貴藏品,展現淮劇發展歷程和藝術成就,彰顯淮劇文化的無限魅力。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