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北京曲劇現狀:曲劇新一代找不到北京人

時間:2013年07月31日 15:32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北京話中,把煮好後不過涼水的面直接吃,叫“鍋兒挑”。昨天,北京曲劇藝術中心與榮寧戲劇工作室聯手“煮出”的《鍋兒挑》,在天橋劇場端出“第二鍋”。這“鍋”經過加工改進的版本,以更加精煉緊湊的戲劇語言講述了北京曲劇這個劇種誕生的過程。《鍋兒挑》呈現的是北京曲劇老藝人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生存狀態,而現如今,北京曲劇又面臨什麼樣的境遇呢?

  劇場內“同慶茶社”已經開始熱熱鬧鬧地唱上了大鼓書、蓮花落,劇場外北京曲劇團副團長崔迪一直在協調接待、票務等事務,身為東北人的她2003年從中國戲曲學院本科畢業就進入了北京曲劇團,2006年就當上了演員隊的副隊長,幾年後開始負責演出經營,“因為是演員轉行過來的,我更了解曲劇喜歡曲劇,更願意去宣傳和推廣這門藝術”,崔迪説。

  《鍋兒挑》講述的是曲劇老藝人的生活,難得由北京曲劇團三代演員同臺表演,而在最近一兩年的舞臺上,觀眾見到最多的是北京曲劇青年隊的表演。崔迪告訴記者,青年隊的24名演員全部是2012年中國戲曲學院本科畢業生,他們已經成為北京曲劇團的絕對主力,令人有些意外的是,24名演員沒有一個北京人,最有意思的是,他們在臺下説的是家鄉話,一上臺就變身為地道的北京人。

  作為北京地方劇種,表演者卻不是北京人,是否擔心地域文化的流失?崔迪説一開始招演員時也有這樣的顧慮,但是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年輕演員的表現看,問題沒那麼嚴重,“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每週末都會組織活動,班主任會帶我們去轉北京的衚同、故宮、頤和園,去了解北京的地域文化,還給我們列了100本必看書目,很多都是曹禺、老捨得作品,每個假期都要寫讀書筆記,平時我也注意觀察身邊北京人的生活習俗”,一開始沒見過老北京布鞋、汗褟兒,兔兒爺,甚至練京片子嘴都轉不開的崔迪,現在一口標準的北京話。

  崔迪説,北京曲劇對演員要求很高,説、唱、表演要完全融合在一起,尤其在唱上,會唱民歌的唱不了曲劇,會唱京劇的也唱不了曲劇,即便嗓子好也不一定能唱好曲劇,曲劇最獨特的是“味道”,其中的韻味頗有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也許就是北京曲劇的高難度和人們對這個劇種的不了解,讓曲劇後備人才的培養上遇到了不少困難。

  今年年初,北京曲劇團想招一批中專生作為定點培養,明確提出要全部招收北京人,而且政策上對學習戲曲的孩子免學費,沒想到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招生工作竟然困難重重,最大的困難就是北京孩子不願意學曲劇。“北京城區的孩子更願意學音樂、舞蹈、唱歌,不願意學戲曲,只能去郊區招生”,崔迪説,“我們先聯繫了各區縣的教委,讓老師們推薦一些有特長的孩子,但是沒有一個報名的,都認為我們是騙子,不收學費還親自來招生,哪有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啊?”一開始招生的經歷讓崔迪哭笑不得。

  那段時間,崔迪和招生團隊跑遍了北京各個區縣,把條件不錯的孩子召集到一起,經過詳細的講解、放視頻,很多孩子知道北京曲劇是什麼了,也表示特別喜歡,但是第二天再來學校,還是沒人報名,基本都是家長不同意。最終計劃招25名中專生,至今還空缺七八名,而且其中的北京孩子極少。“其實北京曲劇學習的內容非常全面,包括形體、京劇身段、臺詞、表演、唱腔等,9月份就開學了,我們會好好培養這些孩子”,崔迪説。(記者羅穎)

[責任編輯:馬小璇]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