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歌仔戲的魅力

時間:2007年11月05日 15:02 來源:觀察與思考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個具有百年曆史的傳統劇種,舞美設計現代感十足,燈光、聲效、舞臺等特技的運用絲毫不亞於一場大型流行音樂會;一場再尋常不過的戶外演出,居然能吸引10萬名觀眾看戲,而且觀眾紀錄至今無人能破。很能讓人相信,臺灣傳統歌仔戲有如此巨大魅力。

  一個家族與一個戲種

  10月17日,在臺灣享有盛名的歌仔戲表演團體、具有近80年曆史的“明華園戲劇總團”團長陳勝福帶著他的家族成員,也是《劍神呂洞賓》的主要演員孫翠鳳、鄭雅升、陳子豪等亮相杭州,並現場表演了一段《呂洞賓勇鬥神獸》的精彩片段,讓人見識了源自臺灣最本土的戲劇藝術魅力。

  在臺灣有一個説法:臺灣2300萬人口中,至少有1200萬人知道明華園,其中至少有600萬人看過明華園的演出。雖然歌仔戲只有100年曆史,卻擁躉者甚多。明華園,是臺灣歌仔戲的一塊金字招牌。

  據陳福勝介紹,明華園成立之初,總共只有20多人,90%是家族成員,很像以前的“夫妻店”。當時每個鄉鎮都有一個專演歌仔戲的固定場所,演出團體有900多個。不過隨著時代發展,臺灣歌仔戲演出團現在只剩下100個左右,但影響比以前更大。明華園總團現在每年演出120場,下設8個分團每團每年演出250場左右,還有4個副團每年的演出場次都保持在200場以上。

  臺灣明華園成立於1929年,走過78年的歲月,保持三代傳承七十年不衰,不僅見證了歌仔戲的傳承和創新,並在傳統歌仔戲表演藝術道路上不斷努力,為這一古老的劇種注入活水。

  精心改進傳統歌仔戲的單調格式,使之充滿鄉土的親切感和神話的傳奇感,還把現代劇場、實驗劇場及電影分場的節奏融合進來。明華園以其專業的戲劇製作和光鮮奪目的舞臺演出,不僅第一個將歌仔戲推向國際舞臺,還成功培育出一批享譽臺灣地區的歌仔戲明星。

  從當初900多個班子中生存了78年,而且生存得很光鮮,一定是有理由的。數十年來,這個以戲臺為家的大家庭,自1929年創立迄今,它歷經了歌仔戲從蓬勃、鼎盛、以至中落、轉變的過程,也曾在社會不斷的變遷和時代的滾滾潮流中載浮載沉。然而,它始終如金石般難掩其耀人的光芒,不但通過了時代的考驗,更在廣闊的大舞臺上塑造出屬於自我的風格。

  團長是丈夫,當家小生是妻子,當家花旦是弟媳,女兒是未來花旦……一家人一個劇團一個戲種。而明華園臺柱孫翠鳳,正是團長陳勝福的妻子。

  孫翠鳳是個女小生,與我們熟悉的越劇一樣,歌仔戲也是由漂亮女子來反串小生的,而且,通常這反串的女子,會是臺上最靚的角。在臺灣,孫翠鳳絕對是個明星,代言汽車、手機、食品等廣告,同時她也是票房的保證。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個奇跡,24歲嫁入明華園當媳婦起才開始學戲,短短十幾年從跑龍套到丫鬟到花旦再到小生,最終成為第一台柱。

  現在的明華園,不再強調家族,而是秉著“誰有功夫誰上臺”的原則,廣招戲劇人才。正因如此,陳家的兩位媳婦孫翠鳳和鄭雅升就憑藉真本事,在歌仔戲舞臺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由於家族合作與團隊精神的發揮,明華園除了在表演上專注于戲劇的創作、表現的創新與自我風格的塑造之外,更積極拓展歌仔戲表演的領域。在時代潮流和歲月無情的衝擊中,明華園將歌仔戲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境地,歌仔戲的版圖橫跨外臺與國家藝術殿堂,更在國際舞臺展現耀眼光芒—日本著名演藝經紀公司的主動積極邀請、法國第一大報《費加洛報》“中國的另一個聲音”的美譽、NHK等國際媒體的專訪……多年來的努力,明華園終於為自己、為傳統戲曲藝術的環境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新契機。

[責任編輯:李徽]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