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黎族打柴舞

2013年09月30日 17:13:3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打柴舞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黎語稱“轉剎”、“太剎”。它起源於古崖州地區(今海南省三亞市)黎族的喪葬習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黎族民間傳説,建茅屋時,竹竿不斷從屋頂滑下,人們為避免打腳碰頭刺臉,便不斷地跳呀躍啊。這情形頗具趣味,就逐漸模倣和改進,便形成了“跳柴舞”。

  由於打柴舞道具、節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極強的娛樂、競技成份,打柴舞很快傳遍整個海南黎族地區,成為黎族著名的舞種。新中國成立後,經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縣相關部門加工整理,打柴舞搬上舞臺、銀幕和運動場,成為黎族舞蹈和體育項目,多次參加全國大型文藝匯演和全國民族運動會,獲得金銀獎。

  打柴舞節奏強烈有力,動作古樸粗獷,生動形象,藝術感染力強,有很強的娛樂性,是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的較好方式。1957年晉京參加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被譽為“五指山藝術之花”;到羅馬尼亞、南斯拉伕、巴基斯坦、日本等多個國家演出時,又被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

    打柴舞的表演方式有9種。第一式:打平柴式。打柴者將小圓木放到大圓木上平行打擊。跳柴者列隊在小圓木分合的間隙中逐竿踩踏而過。第二式:跳躍式。跳柴者的步伐與節奏同第一式;打柴者的打柴方式有變化,一、三對柴分時,二、四對柴合。第三式:編結兒式。跳柴者的節奏和步伐仍與前面相同;打柴者將小圓木抬高距離大圓木10釐米左右的位置在空中交叉擊打後再平放到大圓木上輕擊。第四式:小青蛙(樹上的腿長凸眼青蛙—筆者注)式。跳柴者的步伐和節奏在此時都與前面有所變化。

  第五式:大青蛙(田裏的大田雞)式。跳柴者的跳法與第四式相同;打柴也與第四式基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當小圓木平行向內側敲擊時,男子打柴的一側要將兩根小圓木交叉敲擊。第六式:(狗追)鹿式。打柴者蹲式將一小圓木垂直于大圓木方向高舉過自己的頭部,來回向下敲擊另一個小圓木;跳柴者在兩根小圓木間模倣鹿跳的動作,伏地而跳。第七式:米篩式。跳柴者的舞步與節奏都和第一式相同;打柴者的打法也和第一式相同,但柴的擺放隊形有很大變化,先將一對小圓木取下,將餘下的三對小圓木等距放置於大圓木上面,再將取下的那對小圓木垂直平行放置在中間一對小圓木上,這時木柴呈現的整體形狀——“井”字形,很像一個篩米的篩子,故此得名。

  第八式:猴(偷穀物)式。柴的擺放與第七式完全相同,只不過從地面搬到人們肩上,打法不變。第九式:烏鴉式。這一式中,打柴和跳柴都與前面8時有很大的變化,打柴者不用打“柴”,跳柴者不用跳“柴”。而是要將一舂米的木臼平放在曬谷場中間,兩對小圓木按照井字形放在臼口,再在“井”的四個外角處分別斜插4根小圓木,中間還要垂直再插一根。

    以上九式跳時的順序不能顛倒,而且只能在停屍的第三天起跳,一直跳到出殯的前一天止。用來敲擊的柴作為舞具是一次性的,出殯時把其作為抬棺材的工具,下葬後棄于公共墓地中,不能帶回活人住的村裏,以免把“鬼”引回來。

  打柴舞依託三亞地區黎族民間習俗而存在,該地區習俗的變化,對民間打柴舞的生存延續影響極大。如今,全黎族地區僅三亞市崖城鎮郎典村仍保留著這一古俗。因此,搶救和保護黎族民間打柴舞已迫在眉睫。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