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拋繡球

時間:2013年09月03日 14:3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用彩繡做成的繡球,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姑娘拋出的繡球,代表著姑娘的心。拋繡球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目前“拋繡球”仍在廣西百色、柳州、南寧、河池等地區廣泛流傳。

    繡球是姑娘們用手工做成的綵球,以圓形最為常見,也有橢圓形、方形、菱形等。繡球大如拳頭,內裝棉花籽、谷粟、谷殼等,上下兩端分別係有彩帶和紅墜。人們在茶余飯後互相拋接以娛樂身心,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

  繡球由三塊不同顏色的四方形布料縫製,共有五個角,每個角都接上5條長5釐米、寬1.6釐米的紅、綠、藍、黃、白的綢緞,使之拋起來飄飄颺颺,絢麗多姿。拋繡球日期一到,男女青年喜氣洋洋,穿上節日的盛裝,尤其未婚女青年,打扮得光彩照人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齡,就預定於某一天,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

  繡球有兩種拋法,一是一般性的群體拋,這是交際拋,男女雙方可以拋給任何一個人,二是專一拋,男女經過一般性的交往之後,認識了對方,對對方産生了好感,姑娘就從衣袋中拿出特製心愛的繡球,拋給意中人,並把繡球送給男方,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如男方願意以後,以繡球為證,派媒人來提親。

    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壯族拋繡球的習俗,宋、元時代就已有之,最早記載于二千年前繪製的花山壁畫上,但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制的古兵器“飛砣”,並且多在狩獵中應用。

  後來,人們將飛砣改製成繡花布囊,互相拋接娛樂。到了宋代,逐漸演變成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其盛況如日中天甚為時行,據宋代詩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記載:

  土俗歲極日,野外男女分兩朋,

 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