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天葬

2013年09月03日 14:43:1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後把屍體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或者其他的鳥類、獸類等)吞食,認為可以帶到天堂。

  在中國古書中就有關於天葬的記載。例如,“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周易·係辭傳》,“蓋上也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蚊嘬之。” ——《孟子˙滕文公上》。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葬俗。“由於人類起源的地區不同,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不同區域居民的不同經濟生活,不同風俗習慣”。喪葬作為一種民族風俗現象,它的形成離不開這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條件。

  在野蠻時代,人們對屍體的處理方式是隨意性的,或棄之於原野、或置之於山洞、任其腐爛、任禽獸食之。根據一些文獻的記載,有的學者們認為在遠古的西藏社會,曾經出現過“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據一些藏族歷史文獻的記載,藏族天葬習俗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元7世紀以前。

  在現代社會的一些地區的人群中天葬儀式依然存在。例如在西藏,天葬師把屍體背朝著天,折斷四肢,在屍體中央和兩肩用力撕開皮膚露出肌肉,然後退開,禿鷲鋪天蓋地而下競相啄食。天葬臺上剩下骷髏時天葬師用石頭將骷髏敲成骨醬揉成一團,禿鷲再次鋪天蓋地而下,食盡散去,周圍的人開始長跪頂禮。

  又如生活在非洲東部地區的馬塞族人,他們死後將死者的全身用水洗乾淨之後,細細地涂上一層奶油,放在屋內中央位置,親屬們默跪在遺體四週做一天的祈禱,隨後村中長老引路,眾人抬著遺體來到荒郊野外,將遺體放在那裏,任野獸吞食,飛鳥叼啄,借此表示馬塞人死也不同土地結緣。

    當人死停放和唸經期滿以後,把屍體送到天葬場。天葬場多數是在離寺不遠的山腰上,這些山腰都是較有名的。有的天葬場有一塊大而平整的岩石,有的天葬場僅是一堆石塊。

  天葬臺周圍經幡四週翻捲,把天葬臺懷抱在中間,天葬師守在屍體旁邊,他舉起海螺,朝天空吹響海螺,然後,在燃起柏煙,搖動鈴彭,開始為死者送念超度經。隨著柏樹的濃煙升如空中,遠處的盤旋在天空的鷲鷹便落在天葬臺不遠的地方,接著鋪天蓋地的鷲鷹也紛紛落在天葬臺周圍。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