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苗族古歌

時間:2013年09月13日 13:4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廣大苗族聚居區普遍流傳著一種以創世為主體內容的詩體神話,俗稱“古歌”或“古歌古詞”。民間口傳文學作品《苗族古歌》,是中國流傳下來的惟一非宗教典籍的傳世記史詩,也是集苗族歷史、倫理、民俗、服飾、建築、氣候等為一體的百科全書。苗族古歌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産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産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

  古歌主要分為四部分:《開天闢地》、《楓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其中,《鑄日造月》提到冶金技術,反映青銅文化打下的烙印;《砍楓香樹》描寫裏老斷案,展現部落聯盟時期的社會管理機制……整部史詩以口傳心記為傳承手段,全詩屬五言體結構,押苗韻,長達一萬五千余行,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並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詩中大量運用比喻、誇張、排比、擬人、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人們艱苦奮鬥開創人類歷史的功績,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

  其中尤以王安江歌師為代表的“王安江版苗族古歌”為經典之作,他用大半個人生,以乞討為生,追尋苗族的古歌旋律,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被人們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守望者。

  苗族古歌古詞神話大多在鼓社祭、婚喪活動、親友聚會和節日等場合演唱,演唱者多為中老年人、巫師、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場合。

  由於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創作與傳承只能靠歷代人口口相傳。

  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動如“鼓社祭”、婚喪儀式、親友聚會、民間節日中演唱。演唱者多為老年人、巫師、歌手等,通常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可以幾天幾夜地連續表演。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出版了古歌的苗文文本,有節選也有全本。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表現了苗族萬物有靈、生命神聖、眾生平等、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哲學思想。

  苗王廟苗族的古歌古詞神話是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是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和“經典”,具有史學、民族學、哲學、人類學等多方面價值。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