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李治華接受記者採訪 余熙攝

李治華法文譯著《紅樓夢》的封面 余熙攝
昨天,習近平在法國里昂稱讚旅法華人翻譯家李治華的“執著精神和學術才華令人欽佩”。
2002年,記者曾在法國採訪李治華教授。當時,先生不顧88歲高齡,特地從里昂乘坐8個小時長途火車,專程趕到巴黎。2003年,記者撰寫的記述40多位法國文化名人的中、法文版紀實文學新著《約會巴黎》和美術攝影作品集《法蘭西的文化表情》在巴黎的中國駐法大使館舉行首發座談會。89歲高齡的李治華先生再一次乘坐長途火車來到巴黎,欣然出席新書首發活動。
譯著創法國同類書籍發行量之冠
李治華教授傾27年之心血,終于使得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了法語版本。法國最著名的伽利瑪出版社,用羊皮作封面將譯本列入著名的“七星書庫”叢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大使館聯合舉辦出版慶賀酒會;該譯著一年再版數萬冊,創法國同類書籍發行量之冠。
世界各地的法語讀者奔走相告,爭相傳閱著來自遙遠的東方古國那淒美而纏綿的故事;同時也競相傳頌著與《紅樓夢》齊享盛名的譯者——同樣來自東方古國的李治華教授。
正是這位從1937年起就旅居法國的著名華裔翻譯家,苦心孤詣地秉燭寒窗二十七載,終于將這部連以中文為母語的許多讀者尚感深奧晦澀的中國古代文學巨著,譯成意境幽遠、文採斐然、令法語讀者一讀就懂的法文佳作。
對鄉愁記憶猶新
2002年8月30日,記者在巴黎一幢百年歷史的舊宅6樓,見到這位臉龐方正、中等身材的老人。記者對他的訪談,在這里整整進行了一個上午。
1915年9月1日生于北京的李治華先生,對家里那兩個大花園記憶猶新:“我和小夥伴們在里面可以冬天放風箏,夏天逮蛐蛐兒、捉知了,玩許多玩藝兒。菜園有紙糊的暖房,冬天還可以種黃瓜、豌豆……我直到22歲出國前一直住在那里。”
從13歲起就開始學法文的李治華,22歲畢業于位于北京東皇城根兒的中法大學。該大學是1924年至1925年間,中國用法國退回的庚子賠款興建的。1937年9月1日,就在李治華生日這天,他踏上赴法國的旅程。郵輪在大海顛簸了37天後,李治華抵達法國馬賽,當天便轉道里昂的中法大學,開始了留學生涯。
在中法大學,李治華最喜愛的就是法國文學課。同學中有位名叫雅科琳的法國金發女郎主動表示願意結對幫助李治華學好法語。
跨國姻緣相守70余年
20歲的雅科琳容貌端莊秀美,身材婀娜多姿,令22歲的中國小夥子李治華為之著迷。兩個年輕人約定,每周一和周五,由李治華到雅科琳的家補習法語功課。在姑娘家,李治華受到女同學和她家長的熱情接待。這兩個幾乎同齡的孩子趴在書桌前,頭拱著頭地共同討論著功課。李治華的成績愈來愈好,他和雅科琳這對“金童玉女”在不知不覺中相愛了。
雅科琳的家長發現女兒與小夥子相愛後更是非常高興,連連鼓勵女兒大膽地把愛情之花拋向自己心愛的人。
從此開始,李治華與雅科琳由相愛,到結婚,到兒女滿堂,到孫兒繞膝,到相濡以沫70多年,直至今天白頭偕老……
結婚之際,李治華為自己心愛的妻子改了一個名字:雅歌。在小閣樓里,李治華指著窗前小桌上雅歌的半身照片對記者說:“這幅照片是我當年親手為她照的!”
手寫譯稿捐贈祖國
讀完碩士學位以後,李治華又繼續在中法大學讀國家博士學位,並將博士論文的題目鎖定為《中國元曲研究》、《元曲的法語翻譯》。
李治華在翻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上的突出成果,吸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方知識叢書”編委會主任艾瓊伯先生的注意。獨具慧眼的他,一直希望找到能翻譯中國巨著《紅樓夢》的最佳人選。艾瓊伯的眼光,最終鎖定在了李治華身上。
《紅樓夢》法語譯著的浩大工程,由此揭開序幕了。
1954年動筆。李治華時年39歲。
1981年封筆。李治華時年66歲。
2002年9月,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專為李治華教授和他的夫人雅歌女士開設的“李治華夫婦文庫”隆重開館。1915年,李治華出生在自己站立的這塊土地,並在這里度過了22個春秋;66年後的今天,李治華又回到這里,並且將自己大半輩子珍藏的全套《紅樓夢》手寫譯稿、以及他父母及諸親友數十年前寫給他的全部信函等珍貴文物,毫無保留地贈送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李治華在心底欣慰地說:“我這是文化上的葉落歸根啊!”
李治華
中法文翻譯家。出生、求學于北京,上世紀30年代後期赴法深造,畢業于里昂中法大學。旅居里昂近七十年,從事漢語教學之余,對譯介傳播中國文學情有獨鐘。與法籍妻子雅歌志同道合,歷時27年,傾力完成法譯巨著《紅樓夢》,此外還翻譯過魯迅、巴金、老舍、艾青、姚雪垠等現代文學名家的作品。記者余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