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祁連山下,多民族老人安享“田園式”生活

2024-06-18 10:0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一圈四方的綠蔭磚墻,隔開了喧鬧與清幽兩個世界——墻外車輛穿梭,墻內是一片寧靜天地。幾位老人坐在墻根下搖扇閒談,看菜地邊嫩芽吐綠、繁花綻放;還有幾位閒不住的老人在田裏翻土播種、培土覆膜,忙得不亦樂乎。

  在這個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岔口驛敬老院,住著178位無人贍養的特困老人。

  地處祁連山東端的天祝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目前中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長期以來,漢族、藏族、土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於此。在岔口驛敬老院裏,近五成的在院老人是少數民族。

  76歲的藏族老人王金蓮在丈夫去世後搬到這裡,一住就是16年。現在她早已適應了敬老院的生活,幸福感、滿足感也逐漸提升。

  “在這兒吃住免費,飯有人做,衣服有人洗,每月還有100多元的養老金和零花錢。”在活動室裏,王金蓮手握臺球桿,熟練推桿。入住敬老院後,運動成了她的生活日常。

  得益於中國長期以來對養老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優化,一些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及農村地區的養老服務短板加快補齊,越來越多像王金蓮一樣的老人實現“老有所養”。

  每天早上八點,岔口驛敬老院一角的衛生院是老人最聚集的地方。量血壓、開藥、取藥……老人們排起隊,醫生們逐一問診,這種默契持續了多年。

  衛生院院長王天茂介紹,院裏每年會為老人們進行體檢,建立體檢檔案,記錄病史和用藥史。如遇緊急病情,敬老院配備的救護車能迅速將患者送往上級醫院及時救治。

  除了關心老人們的身體健康,敬老院的員工們也在努力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

  “老人們以前看慣了莊稼、聽慣了雞鳴羊叫,現在也不能閒著、待著。”岔口驛敬老院院長王進寶説,老人們每天除了吃飯、吃藥,也要幹點別的事,心裏才能踏實。

  於是,佔地數百畝的院落裏,閒置土地被整理了出來,開闢成農田。大家搭起日光溫室,種上小麥、油菜和馬鈴薯,還建起畜棚飼養牛羊。

  老人們雙手不老,回歸熟悉的田園生活,各憑心意幹點力所能及的農活。在換取報酬的同時,老人們也在勤勞和分享中找到樂趣,不久後親手種植和養殖的“成果”還將擺上敬老院的餐桌。

  “跟莊稼地打了幾十年交道了……在這裡還能下地忙活,挺好的。”這幾天,78歲的賈明學每天都會跟著幾名老夥伴,在地裏種油菜。

  他坐在小板凳上,沿著田壟,一邊栽種,一邊向前挪動板凳。雖然幹得不快,但大家有説有笑。

  完成“工作”後,賈明學獲得了一張可在院內“愛心超市”購物的“工票”。他將“工票”收入胸前口袋,待積攢後拿去買零食。

  看到老人們通過勞動重拾成就感,已在敬老院工作12年的王進寶深感欣慰。他認為,這種適度的院辦經濟不僅減輕了院方的經濟負擔,更為身體硬朗的農村老人提供了發揮餘力的舞臺,讓他們能夠保持生活技能,享受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從“老有所養”邁向“老有頤養”,如今天祝縣已構建起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養老服務體系,就餐服務、休閒娛樂、看病醫療都“觸手可及”,近500名農牧區老人得到了全天候照顧。

  天祝縣民政局副局長彭祥基介紹,今年還將加大投入,計劃新建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村級互助幸福院,探索更多養老服務模式,讓各民族老人樂享幸福晚年。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