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護史跡傳精神 成功故里話成功

2022-06-10 14:36:00
來源:海絲商報
字號

  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60週年。鄭成功是南安石井人,1661年至1662年初,他揮師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淪陷了38年的寶島臺灣。300多年來,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一直被兩岸同胞傳頌,他留下來的史跡已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産。

  南安是鄭成功的故鄉,這裡的一草一木記錄著他的足跡。300多年來,供奉鄭成功的廟宇香火不斷,在青煙嫋嫋之中,“鄭成功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南安人。這裡的人們也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鄭成功留下的眾多歷史史跡,傳承、延續“鄭成功精神”。

  人防技防護陵園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在南安市水頭鎮的鄭成功文化中心裏,有一面巨幅砂岩浮雕,展現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宏大場面,浮雕上這首鄭成功創作的《復臺詩》,表達了他與祖國寶島臺灣的深厚情結。

  在文化中心的正對面,是鄭成功陵園。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病逝,後被葬于臺南洲仔尾。1699年5月22日,鄭成功靈樞附葬于水頭橄欖山其先祖樂齋公塋內。19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300週年之際,福建省對鄭成功墓進行了修葺,並重立碑記。1982年,國務院確定鄭成功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再次重修墓園,增建石構休息亭等建築。

  每天上午8點,鄭成功文化中心管理員黃偉強都會先繞陵園週邊一週,再沿著百餘米長的墓道,仔細查看每一棵樹、每一塊土地,最後走到陵墓本體前,仔細檢查每一個構件是否出現殘損。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構件,黃偉強都非常熟悉。

  每年,眾多兩岸鄉親都會前來陵園,祭拜、緬懷這位民族英雄。守護陵園的安全,成了許多人的責任,黃偉強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文物安全管理員,他每天至少要在這裡巡查2次。

  “我們查看樹、土地上的痕跡,主要是通過人為留下的相關痕跡,判斷是否有不法分子覬覦陵墓。墓的周邊,則主要檢查是否有亂涂亂畫的情況,如果有,要及時處理。”在不同區域巡查後,黃偉強還要在各個巡查點“打卡”,用手機登錄文物安全巡檢系統,填報相關情況,並實時傳送到市級智慧綜合管理平臺。

  戶外,黃偉強用腳步丈量、用眼睛巡查,不放過任何一個死角;戶內,工作人員則在文化中心監控室裏,輕點滑鼠,面前的螢幕墻上隨即呈現出全景錄影機拍攝的陵園實況圖及各個布點的圖片,點擊圖片,陵墓本體四週的實時狀態被瞬間放大。

  “這是2020年投入使用的安防系統工程。在陵墓本體的監控畫面上,我們還設置了虛擬警戒線,啟動越界報警功能,一旦有異常情況,系統就會自行報警。”南安市文體旅局工作人員盧培峰説,他們借助網際網路科技的力量,構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安全防範體系,有效提升了鄭成功陵園的安全防範能力。

  記者從南安市文體旅局獲悉,為了讓文化遺産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讓遺産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近年來,南安市不斷加大鄭成功史跡的保護力度,持續修改完善鄭成功墓文物保護規劃。目前,《鄭成功墓文物保護規劃》還在編制中,正在根據專家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

  民間力量守遺跡

  在南安,與鄭成功相關的文物遺跡遍佈各地,除了鄭成功陵園,還有水師寨、銃城樓、海上視師石刻、國姓井、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碑林、延平王祠、鄭成功焚青衣處等。在政府組織各種保護工作的同時,南安社會民間力量也主動挺身,共同守護。

  “文物厚重且珍貴,是我們的寶貝啊!早些年我們不懂,失去了好多好東西,實在可惜。”作為南安市石井延平王祠管委會主任,鄭新新是一名資深文保志願者,長期致力於鄭成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於文物保護,他深有感觸。

  哪有歷史遺跡,哪就有文保志願者。2018年,在南安市文體旅局和石井鎮黨委、政府的支援下,福建省首支鄉鎮文化遺産保護志願服務隊在石井鎮正式成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鎮村幹部、作家、教師、個體工商戶、社會工作者等,卻為了同一份熱愛齊聚一堂。

  服務隊成立之際,隊員鄭新新、趙守林還將自家珍藏的有關鄭成功文物及書籍捐給南安市博物館。“把文物捐出來,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鄭成功等先輩的過去以及他們的英雄精神。”鄭新新説。

  談起成立志願者服務隊的初衷,志願服務隊隊長鄭培群表示,是為了宣傳文化遺産保護知識、弘揚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保護石井珍貴文化遺産。如今,在石井鎮文化遺産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人關注文化遺産,加入保護文物古跡行列。

  因為心懷熱愛,所以“一呼即應”是志願者的態度。成立4年來,石井鎮文化遺産保護志願者服務隊已經開展了無數次保護行動,隊伍也從最早的13人,增加到25人,如今仍有新人不斷加入。他們的足跡遍佈石井銃城遺址成功樓、延平王祠、中憲第、海上視師石刻、楊子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有學生看到我們的行動,主動和我們聯繫一起守護古跡。”鄭培群説,志願者們也在活動中,向學生講述遺跡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每當看到鄭成功遺跡在他們的努力下得以保護、煥發光彩,志願者們倍感欣慰。

  成功精神跨時空

  “鄭成功在南安、臺灣等地不僅留下眾多歷史足跡,也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特別是他愛國禦侮、開拓進取、堅韌不拔的人格精神,受到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景仰。”國際鄭成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鄭棟樑説。

  鄭成功的故事在南安家喻戶曉,從延平中學、成功街、成功大道、成功開發區到鄭成功故事繪本、書籍……穿越300多年的時空,“鄭成功精神”已植入人們心中,傳承不息。

  走進南安鄭成功紀念館大門,迎面是一尊高達2.5米的鄭成功半身塑像,面向大海、注視遠方。紀念館裏陳列著許多從鄭成功陵墓出土的珍貴文物和大量史料,它們無不在向世人述説著這位偉人一生的赫赫戰功。

  鄭成功紀念館是延平中學初一年(3)班洪澤鑫最常來的地方,每週末他都會獨自一人來這裡,一遍遍重溫鄭成功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從繪本上的鄭成功形象,到歷史書上的一個個故事,再到每週國旗下講話中的“鄭成功精神”,洪澤鑫腦海中的鄭成功是“高大威武、能徵善戰的大將軍”。“在成為大將軍前,小時候的鄭成功刻苦學習。我作為學生,努力學習、增強本領也是在傳承‘鄭成功精神’。”6月1日,洪澤鑫與10多名同學相約來到這裡,參觀展廳後,拿起繪本在紙鳶上畫上自己心中的“鄭成功”,最後乘著晚風放飛紙鳶。

  作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每年寒暑假,鄭成功紀念館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學生。他們在這裡當小小講解員、參與鄭成功知識答題……“我們希望孩子們不只是參觀,而是通過舉辦豐富的活動,讓孩子們在聽學中感悟‘鄭成功精神’魅力。”鄭成功紀念館負責人李維維告訴記者。

  如今,經過幾代人的傳承,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芒的“鄭成功精神”已深深紮根于“南安人”的精神品格中,並演進為“團結、進取、務實、創新”的時代精神。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