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臺商“登陸”30余載:抓住時代機遇 投身迴圈農業發展
【港澳臺專線】老臺商“登陸”30余載:抓住時代機遇 投身迴圈農業發展
中新社石家莊11月26日電 題:老臺商“登陸”30余載:抓住時代機遇 投身迴圈農業發展
作者 趙丹媚 艾廣德 俱凝博
“我這裡很多種茶葉,歡迎大家來奉茶。”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的一家工廠內,工作前的梁凱迪照例泡上一杯從臺灣老家帶來的凍頂烏龍茶,這是他多年來的生活習慣。
熱情,是梁凱迪給人的第一印象。無論是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還是在大陸結交的新人,他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可能這就是我保持‘青春活力’的秘訣吧。”今年79歲的梁凱迪來自臺灣臺中,他笑説自己與大陸的“緣分”始於1987年。
“一開始我準備把事業發展到美國,正好從美國考察市場回來時,看到兩岸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的消息,於是我就想以後是否可以來大陸發展。”在梁凱迪看來,大陸有著廣闊市場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他踏上了“登陸”的創業之路。
來到大陸後,梁凱迪投資經營過絲綢、文化、傢具等産業。“剛來時投資消息閉塞,我跑了一個多月也沒找到合適的項目,所以我知道兩岸的溝通交流多麼重要。”梁凱迪説,隨著兩岸交流合作加深,不僅有了各類臺商協會,也出臺了一系列惠及臺商創業的措施,“如今在大陸投資方便多了”。
談起生意之道,梁凱迪説,除了抓住時代機遇,還要與市場“融合”。2010年,梁凱迪受朋友邀請進入食用菌行業。“在臺灣,大家都很喜歡吃菌類,比如煲湯吃、烤著吃,我想大家對美食的熱愛是一致的。食用菌産業也是大陸‘菜籃子’工程的重要保障之一。”
隨著對食用菌行業了解的深入,梁凱迪發現利用玉米芯生産食用菌培養基前景更廣闊,於是他開始在吉林、河南等地投資建廠。“趙縣的玉米種植面積常年在50萬畝以上,2020年我在這建了第四個廠。”
梁凱迪説,以前玉米芯在農村被用來燒火做飯,不僅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經濟價值也低。而把玉米芯進行粉碎、壓塊、脈衝除塵包裝等一系列工序後,可讓其變為食用菌的培養原料。這些培養原料被送往全國各地菌菇生産廠,並出口到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我們每年會從周邊農民手中收購玉米芯1萬多噸,加工後可實現産值近1000萬元(人民幣),這樣可以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還能實現玉米芯的生態迴圈利用。”梁凱迪説。
耕耘大陸30余載,大陸的發展變化梁凱迪看在眼裏。“1987年我第一次來大陸時需要在香港轉機,現在兩地直飛航班非常方便。”目前,梁凱迪的兩個兒子也在大陸工作,還娶了兩位大陸姑娘。“年輕人今後在大陸的機會很多,我願意為來此創業的臺灣青年提供幫助。”
“下次路過這裡一定要來找我喝茶,我帶你嘗嘗別的臺灣好茶。”告別時,梁凱迪反覆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