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鑽研“創意”美食 在渝探索打造“臺灣黑輪”專門店
中新網重慶8月17日電 題:臺青鑽研“創意”美食 在渝探索打造“臺灣黑輪”專門店
作者 鐘旖 唐朋林
“光一個雞蛋,就可以煎、炸、蒸、煮,被開發出無限種可能。這是烹飪最好玩的地方。”談及七八年前從電子業跨界成為餐飲人,來自臺灣新北市的青年丞佑近日在重慶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説,將不同食材“加減乘除”調製出萬千滋味,其樂無窮。
2017年,受好友邀請,丞佑滿懷好奇抵達重慶,開啟他的“玩轉”美食之旅。三明治、意面、咖喱,每一個看似單一的品類,都在傳統製作的基礎上延伸出新花樣,再經試吃品鑒推向市場。
流連一方灶臺,丞佑更像一個天馬行空的“實驗家”。三明治裏夾麻辣牛肉、用紅酒給咖喱調味、豆腐乳不僅可以搭配意面還設置不同辣度……他透露,潛心研發多年,“花式”産品雖已遠超功能表上的呈現,但消費者接受度不高的必然會被淘汰,比如自己曾嘗試製作的冰淇淋意面、熱湯意面。
創意不斷迸發,丞佑對美食的品質卻有著“保守”的堅持。他認為,作為餐飲人最驕傲的事,是食客從第一口享受至最後一口。保證食材的新鮮、産品的穩定,才是實現長久經營的法寶。
此外,研發美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有想像再有實踐,在探索的路上慢慢紮根,才能收穫好的反響,尤其“不能打著‘臺灣美食’的旗號亂做,給食客錯誤的宣導”。
2022年9月,積累多個産品線研發經驗後,丞佑開始探索新的“試驗場”——在重慶一繁華商圈內開一家“臺灣黑輪”專門店。
在業界眼裏,用近百平方米的面積主營單項品類,這一決定大膽又冒險。令人驚喜的是,經過近一年運作,以“鮮味”為特色的黑輪在麻辣江湖突出重圍,收穫一批粉絲。
“黑輪”一詞是臺灣本地語。它發源自日本傳統料理“關東煮”,現為寶島日常美食,係“鮮味湯底煮制的料理”的統稱。2021年,丞佑發現,大陸民眾基本上在日料店、便利店才能享用黑輪,在重慶已有的餐飲細分領域更是空白,便萌生了開店想法。為此,他和好友奔赴海內外多地,從黑輪湯底開始考察、選品、調整。
丞佑介紹,黑輪主打的“鮮”不僅體現在食材、味型上,最關鍵的是烹煮時間。不論是福袋、竹輪還是響鈴卷,烹飪步驟都是從客人下單那刻開始,而不是過量庫存的長時間熬煮。
“餐飲文化不僅要有碰撞,也要有融合。”丞佑以重慶飲食喜辣重麻舉例,黑輪的清淡爽口與之形成強烈反差,才得以區分各色滋味。為給客人更多選擇,本土化改良也是必由之路,“比如蘸醬,臺灣流行單一口味,店裏則推出臺式蒜蓉、韓式辣醬、甜辣醬、海鮮醬4種風味”。
“餐飲文化的本質是溝通、服務,得到客人最真實的反饋。”丞佑説,為增強與食客的互動,他特地保留了部分菜品的臺灣叫法。給更(閩南音)、米血、苦瓜封肉、黑輪茶……每當客人翻看功能表尋求解答,人與人的距離逐漸拉近,對食物的讚美與建議也成為他研發的新動力。
“登陸”六年有餘,丞佑坦陳,自己雖逐漸適應重慶的爬坡上坎、感受移動支付帶來的便捷,也通過美食結交了不少朋友,體悟大陸民眾飲食的日趨多元,但還未預設紮根何處。
他更期待,自己秉持不斷突破、創新的生活態度,堅持做不一樣的嘗試。以臺灣黑輪為開端,下一個方向是尋找更多臺灣美食擁抱大陸市場,亦“架橋”聯結彼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