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姐姐“出關”記:去西域賣珍珠奶茶
中新社甘肅嘉峪關7月22日電 題:臺灣小姐姐“出關”記:去西域賣珍珠奶茶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來者何人?家住何方?前往西域有何貴幹?”甘肅嘉峪關城門出口,“關長”李森對前來“辦理出關文書”的臺灣中國電視公司記者嚴珮瑜問話。
這是李森的工作——為前來嘉峪關城樓的遊客頒發“關照”,讓他們體驗古代邊塞文化。近日,他接受“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並進行互動。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城關兩側城墻橫穿沙漠戈壁,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因頗具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並保存完好,吸引著八方來客。
“關長”是明朝時期嘉峪關最高軍事長官。歷史上,嘉峪關作為明長城最西端關口,來往行人通關時,守關官員會檢驗過關者身份,併為其頒發通行憑證,這就是“關照”。
光頭絡腮鬍、身披甲胄、手握狼毫是李森為襯托古代將軍形象而專門打造的“關長”扮相。到此“通關”的遊客,首先要説清自己從哪來、去關外做什麼,核驗通過後,“關長”會用毛筆在“關照”上寫下游客來源地的古稱,之後才能“放行”。
“我從臺北來,要去關外賣臺灣珍珠奶茶!”排隊許久,嚴珮瑜才輪到辦理相關“手續”。她説,珍珠奶茶是臺灣的特色飲品,因此想通過這種有趣的方式與關長互動。
“來者嚴珮瑜,艋鎔人士,西出關塞開展貿易,准予出關!”艋鎔是臺北的古稱,李森先是一臉嚴肅,又笑著將“關照”遞給了嚴珮瑜。
這是李森多年來與遊客互動的風格,“如果總是一本正經,遊客體驗感不強,也沒特色。我的目的是在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也讓自己快樂。如果還能再讓他們學到些歷史知識,那就更好了。”
他介紹,在嘉峪關工作二十餘年,這樣的“關照”,已累計簽發上百萬份。
“臺灣古稱夷洲,臺南稱承天府……”談起臺灣各地古名,李森信手拈來。他表示,這些知識來自日常積累,除了從書本中汲取養分,平常與各地遊客接觸也可以不斷拓寬自己的見識。其中不乏來自臺灣的遊客,也逐漸讓他對島內各地舊名了然於心。
站在這座擁有六百餘年曆史的邊關要塞下,李森對中新社記者談起了嘉峪關景區近些年來的變化,“以前景區裏經營管理比較混亂,大多是小商小販,環境衛生差,不僅對景區造成破壞,遊客體驗也不好。”他説,雖然嘉峪關是歷史古跡,但近些年才真正有文物景區的感覺。如今遊客越來越多,自己的通關文書銷售額也在逐年上漲。
“希望能有更多人來到這裡,了解傳統文化,也希望大家攜手努力,共同扮演好文化傳承與守護者的角色。”他説。(完)